太极拳的五层功夫

[复制链接]
1115 0
NONONO101 发表于 2018-10-7 05:11:58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层功夫

学习太极拳要求立身中正,虚灵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达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而初学者不可能一下掌握这些要领,但应按照逐式要求的方向、角度、位置、手足运行的路线等进行练习。因此,这一阶段对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不必过于强调,适当地简化。如对头和上体要求虚灵顶劲、含胸塌腰,第一层功夫只要求头自然端正,立身中正,不前俯后仰、左右歪斜即可,这和初学写字一样,只要笔划对就行。但练拳时,从肢体上看,动作僵硬,外刚内空,有猛打、猛冲、猛起、猛落,有断劲、顶劲,系正常现象,只要坚持每天认真练习,一般有半年时间即可熟练拳架,并且随着动作质量的提高,将会逐渐引起内气在肢体内的活动,即达到外形引内气的阶段。有招熟而逐渐懂劲的过程,为第一层功夫。
第一层功夫在技击方面达到的效果是很有限的。由于动作不够协调,运动不成体系,姿势达不到标准,存在着僵劲、丢劲、顶劲、拳架上有凹凸缺陷处,内气仅有感觉,不能一气贯通,发出来的劲,不是起于脚跟行于腿,主宰于腰,而是一节飞跃到另一节的零断劲。所以第一层功夫练拳适应不了技击。如与不会练武者较量,尚有一定灵活性,虽用不巧,但知道引进落空,有时偶然把对方发出,自己却难以保持身体的平衡。所以称为一阴九阳根头棍。何为阴阳?按练习太极拳来说:虚为阴,实为阳。阴与阳,是对立的统一、缺一不可,二者又可以互相转化,把二者按十份计算,练到阴阳相等,即为伍阴五阳,这也是练习太极拳的成功标准。第一层功夫一阴九阳,刚多柔少,阴阳很不平衡,不能做到刚柔相济,运用自如。所以,在第一层功夫期间,对逐式的技击含义不必追求。


第二层功夫

从第一层功夫末期,有内气活动的感觉开始至第三层功夫的初期,为第二层功夫。第二层功夫是进一步克服练拳时身体内外产生的僵劲、丢劲、顶劲和动作不协调的现象,使内气按照拳架动作的要求有规律地在体内运行,达到一气贯通,内外协调一致。
完成第一层功夫,已经能够熟练地按逐式动作初步的要求来练习,有了内气活动的感觉,但还不能掌握内气在体内运行,其原因主要有二:其一,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具体要求和相互配合的关系皆未准确地掌握,如:含胸过度则弯腰弓背,塌腰过度则挺胸凸臀,因此必须进一步严格地要求,准确地掌握身体各个部位的要求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解决矛盾,使之统一起来,达到周身相合(即内合和外合。内合--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外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髋合),内外俱开,同时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一开一合,开合相承。其二,在练拳当中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即某个部位动作较快,过了,产生顶劲;某个部位动作较慢,不及,产生丢劲,二者皆违背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陈式太极拳要求一举一动都不离缠丝劲。拳论中说: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然。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严格掌握缠丝法(即缠绕螺旋的运动方法)和缠丝劲(即用缠丝法练出来的劲),需在松肩沉肘、含胸塌腰、开髋屈膝等要求下,以腰为轴,节节贯穿。手往里旋转,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领腰(指的是该侧的腰,实质上还是以腰为轴);手往外旋转,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背,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行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在练拳的过程中,如果感到某一动作有不得势或不得劲之处,就可以依据缠丝劲顺遂调整一下腰腿,以求动作协调,这样即可使动作得到纠正。所以,在注意身体各部位的要求,使之周身相合的同时、掌握缠丝法和缠丝劲的运动规律,是第二层功夫练习过程中解决矛盾的手段和自我纠正的方法。
在第一层功夫期间,练拳者开始学拳架,架子熟练就能感觉到内气在身体内活动,于是很感兴趣,不会有厌倦之感。但有的进入第二层功夫,却感到没有什么新鲜之处,同时往往对要领产生误解,掌握不准确,练起来很别扭,或者有时候练得非常顺遂,发劲也是呼呼带风,但推手时却用不上,因此容易产生烦闷情绪,失去信心而中断。只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处处循规蹈矩,刻苦盘架子,把周身练成一体,一动全动,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达到在运动中不丢不顶,任其变化、园转自如。常言道:理不明,延名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通,持之以恒,终将成功。拳论中说:人人各具一太极,但看用功不用功。又说:只要用功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矣!一般需四年即可完成第二层功夫。达到一气贯通的程度,便会恍然大悟,此时练拳信心百倍,越练兴趣越高,欲罢不能。
第二层功夫初期的技击表现与第一层功夫的技击表现一样,实用价值不大。第二层功夫末期已经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2

帖子14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