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棚劲、整劲、松沉感从静桩等简单动作中练出来后,那太极拳的拳架应该是怎么练呢?

原作者: 宣欣悦 收藏 邀请
现在咱们功夫网里很多人一提显功夫,就是来比划套路,笔者接触了很多功夫、很多人,真正在门内花大功夫,专门去把拳架练得符合规范的人很少。不是拳架不重要,而是因为拳架你硬练,花去不少汗水,也是可以做的很稳、很显功力,实际上这样做没有多大意义的。举个例子来说,一个陈式懒扎衣打出来,胯沉了、指领了、形正了,其实只是外形按要求做到罢了。不服气?那不妨让你信得过的任何人,在不用超过你承受范围的力量来随机拨动你周身,看你能否合得住型架,不会东倒西歪。这个是测试你的棚劲有没有出来,有没有整合周身,是不是足够松沉了。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太极拳标准,如果打的太极拳拳架没有达到这些要求,就算是糊弄过别人的眼睛,相信对你自己也没什么实际好处吧?
那太极拳的拳架应该是怎么练呢?在棚劲、整劲、松沉感从静桩、基本功等简单动作中练出来以后,再把它们放到每一式中去,根据不同的动式来体会它们,动作变了,要求不能变,一招动式能把这些太极的东西都包含在了,才算是这一招打好了,同时也可以针对不同的招式体会其技击含义。这样每一招的一体一用也就都有了
在棚劲、整劲、松沉感从静桩等简单动作中练出来后,那太极拳的拳架应该是怎么练呢?-1.jpg
基本功一:站桩。
一说到站桩,很多人就开始往气上面去想了。这个纯粹是想多了,炼气的功夫不是比划个动作就有的。虽然也会有气感,那个纯粹是自然现象,是人体练功的自然反应,能感觉到它但是控制不了它,实际上你也用不出来……太极拳虽是修内的功夫,但是“内”可不只是气而已,筋骨、脏腑这些都算“内”,太极拳一开始练的就是这个东西。所以站桩先不管气,练你的筋骨松开吧,整合吧。松开松的主要是肩、胯,肩松开的迹象是你的两臂能长时间的悬起,保持抱圆的状态不变,至于能坚持多久,这就是看你松开的程度来决定了。胯松开的迹象是身上的力量从腿部后面的肌肉而下,而不是往腿前侧的肌肉压下去,压坏膝盖。
接着说站桩,说完松,就不能不说沉。这个沉不是单单的下压,而是沉稳。这个是保证松练对的必要条件。光是表面的肢体柔软是没有意义的,松而无力,那叫懈,是肌肉故意做出来的松,不是筋骨的放松。内在的放松是筋骨、脏腑的放松,如何检验筋骨是否放松呢?只需要你的手臂搁在对方臂上的时候,不用力的状态,对方都会感到有一股压力,这个很好理解,肉体放松不着力了,自然会比你含着力提起的时候要重。就好像抬醉汉一样,他失去意识完全松了,往往比平时会来的重,这样就是真松,真松不是松柔,而是松沉。但是光这样也不行,如果对方撤手,你的手就会失去着力点,所以还要加一点意识,把手领着,不能让它完全被动地落下去。而这个时候最能体现太极的意义。因为你完全放松,则会容易丢,而你一加意识去提着它,则往往会用意用力过猛,而导致用了过大的力,出现了僵硬的情况。所以这个时候要在松与紧,沉与领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也就是太极拳“不丢不顶”的真正含义。
做到了以松沉为前提的不丢不顶,棚劲就开始出现生长了,不会因为别人随便一按你就东倒西歪,而是不会硬抗硬顶导致被人轻易引动你的重心,也不会因为过松过软被人随意拿住重心,这个时候,就是所谓太极“中定”的表现。这个时候你的框架开始形成。然后第二步,突命门,命门突不是后腰拱起,那是驼背,突命门是一个相对含义,因为我们平常人一用力就会把后腰向前突,这个时候身体上下不能整合,所以就会散乱,就会发不出力,所以突命门的要求是和整条脊柱保持在一个平面,就能算是突命门了,而练突命门,不是故意把腰后顶来练的,而是在于放松腰部下沉,腰部一松一沉,命门自会突起。所以说,功夫不是做出来的,不是比划动作得来的,而是练出来的。当命门突起之后,这个时候就是所谓的整合,再加上前面说到的松胯,达到了肩松、腰松、胯松,这个时候即使你不会太极拳的技击打法,单凭能够整合自己身体的框架结构,无论是跟人抡拳打架,还是扭打摔跤,你都会比别人更稳定、更有力。
身体整合了起来,这个时候要明确的是身体绝对不是某一个局部的力量有多大,不是胯力无敌,也不是肩力无敌,更不是一个后腰命门无敌,而是把它们三者整合起来,调动出背部的整体力量,把身体练成“一片”,劲路发出的时候是“一片”,身体进退的时候是“一片”,这样才算是能运用好自己身体的要求。
在棚劲、整劲、松沉感从静桩等简单动作中练出来后,那太极拳的拳架应该是怎么练呢?-2.jpg
基本功二:架子桩。
这个就是大家心心念念的太极拳架里面的东西。太极拳练的时候要如树稳当,用的时候要如水清灵。所以拳架桩就是在继承好身体的松沉、整合之后,着重对于下盘的练习。很多拳友都说低架伤膝盖、或者陈氏伤膝盖、某某式又伤膝盖等等。其实不是拳架的问题,也不是流派的问题,是拳友自己练法的问题。胯不松,身体的力量全往腿前侧的肌肉下去了,不伤就怪。只有先通过基本功的练习和单式的慢练体悟,逐步掌握了基本的松胯要求,再开始练习整体的拳架。这个时候练习单式拳架或者连贯拳架,最大效果的是低架,标准很简单,定式时大腿与膝平。这个难度很大,刚开始肯定很难做到要求,可以从每一个单式开始比划,让腿逐渐适应,快的话只要坚持一个月就能适应了。功夫就是这样,只要你坚持迈过了那个坎,你就会惊奇你突然进入了另一个阶层,功夫不是做出来的、听出来了,而是要练出来的。当然,低架和高架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低架出功夫会更快。那出的功夫是什么呢?第一个是进一步松胯,这个不需多说,只要各位试试扎下低架,就会知道胯部练到了什么。第二个练的是腿后侧的力量,腿后侧的力量练出来,会使腿部无论在起脚、站立时更稳,随着逐步的强化,会让腿后侧的肌肉与腰胯、背部合住,这个时候劲道也就更加沉稳、雄厚了。普通人是三节分家,虽然胳膊粗力气大,往往由于不能整合周身的力道,使力量浪费了很多,而太极练的整合,第一步就是把身、腰胯、腿部的力量整合起来。
练腿部力量的时候,会出现两个常见问题:第一个是身体用力上挺,这样导致身体的松沉消失,力量全压在大腿上,就算不压到膝盖,身体也不大吃得消,所以练的时候一定要时刻注意让自己放松,把力量调整为由腿部后侧肌肉吃力。第二个是命门,很多一打拳架来就把要领忘记了,变成撅臀顶腰。所以打的时候要留心命门是否突起,是否沉腰敛臀,这样打出来的拳架才是有效的。
看到有位拳友问到了一个重心问题,倒是提醒了我关于练拳时候重心如何分布的问题。话说很多人会讨论中心应该前脚几分后脚几分,例如三七分,四六分,甚至提出单脚承重。这是陷入一个误区了,我们身体的大重心在中轴线上,是百会到会阴这一线,所以不需要管前后脚如何分部重心,我们的重心永远只在裆间。这个地方才是我们真正的重心,腿脚只是一个支架,三七、四六、九一都不重要,它只是我们身形前后移动时两腿不同的承力变化,没有哪种更重要,这个最多只是练练腿力罢了。如果非要说这样比较难练,可以增长腿部力量,那我建议练练单脚下蹲效果还更好。太极拳的桩步稳,不是单靠腿部扎马步绷肌肉发出的,而是靠身体松下去,重心下放而稳定的,这样做才会有脚下生根的稳重感。练出这种重心感之后,你再和人推,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对方大力推你,结果是他自己往后滑。”原因很简单,你的重心放在裆间下沉,后脚轻放当支架撑着,下肢成重心稳定的三角形,而他则是单纯的脚蹬地,下盘根本就是虚的,重心没沉下来,这个时候他用力只能是把自己推出去。
混元桩细节:之前有拳友询问混元桩的具体站法,这个里面有一些是关乎门户保密问题的,我没有出师,有关键东西不能透露,但是大部分要点是可以分享给大家的。站桩,或者说太极拳,最重要的是一个领劲,也就是顶头悬。很多人一练起来就往下塌,那样是假松,好看而已,太极的身架是靠虚领顶劲为根本的,叫做“借天不借地”,这个心法才是太极门的核心。身往上轻领,不能用力顶,这个和之前说手臂的不丢不顶是一个道理。下身在头上领的时候产生反向力,在放松的情况下会产生入地感,整个身形形成上领下沉中间空的状态,这个才是太极拳的根本架型,切记切记!
关于站混元桩,拳友们最难克服的不是腿脚,而是手臂悬挂的问题。太极拳肯下功夫的人不少,即使一口气站一两个小时的也大有人在,但是手臂悬挂不能持久,导致很多在练习的时候要么降低要求,把上臂垂下,单起前臂;要么干脆不起手臂,只站无极;要么练一练就放下手臂休息,导致功力停滞;还有一些是拼命用力来扛着,结果越站越僵,也坚持不了多久。正确的浑圆桩臂形,是手平行于肩的,两臂棚圆,中部肘节微微下沉。但是这样也会更加辛苦。大家站桩都会知道,手臂会累的最大原因是感觉肩部酸疼,而克服这个也是涨功夫最重要的一个关卡。我们出拳能把力量放出去,靠的就是肩关节松开,因此当站桩时,要时刻注意放松肩膀,这样会大大延迟肩部酸疼的发作时间。而当肩部开始酸疼时,不要立刻放下,而是肩往两边松松延展,并放松肩部通过呼吸,尝试将手臂与身体的呼吸贯通,坚持一会儿之后,肩部就会慢慢恢复。这样一方面能加强功力的突破,一方面能达到真正力通稍节的威力。
另外补充站桩要意守的几个力点。一、腋下微微棚起,托住手臂,这个练的是太极拳特有的阴面力,也是避免动用肩部这种阳面力的重要方法。老前辈们说“腋下像夹了两个热馒头”就是这个道理。二、肘尖要意往外拉,形要定住,这样是为了手臂棚起的结构更加稳定。三、肩窝(锁骨窝)要延展放松,意想肩窝把气传到手臂,这样可以加强手臂与身体的合劲。四、十指伸开,微微撑起,从而引力到稍节,不能完全无力瘫软,这是丢劲。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气沉丹田”。气沉丹田练错的人很多,有的练丹田转动,扭肚皮练完之后发现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有的把气往小肚子下面压,除了小腹坠胀大肚子之后也没有其它功能了。这里我们一定要理解清楚,气沉第一不是下压,第二不是聚到小肚子。我们前面提过突命门,劲是由命门腰隙发出来的,而不是鼓小肚子。气沉丹田则是配合突命门的内部功夫,具体做法是:深缓呼吸,不要把气往小肚子里吸,闹个大肚子,而是要把小腹微收,气息往腹腔后部的命门两肾之间去聚集,观想气息不断往背后而下凝聚,这就是古语所说的“气息贴背”,也就是内功第一步的“抟气法”。直到此刻,外部突命门、内部抟气于丹田,内外合一,劲力则更足。很多人练错的原因在于望文生义,误以为气沉丹田就是把气压在小腹,这样只能是乱练误用,贻笑大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该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本文作者2019-8-29 10:28
管理员
粉丝7 阅读647 回复0

精彩阅读

推荐视频

排行榜

专访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