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与搏击抱架的优劣简说

[复制链接]
651 0
熟搾 发表于 2020-10-23 08:48:23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部分搏击抱架,前手前伸不超过5分,后手前伸3~4分,
高度在下巴位置,双手分置于中线两侧,身体偏转角度小。


“部分”传统武术抱架,前手前伸7分,后手前伸4~5分,前手高度同样是下巴,
后手置于前手肘部旁边,双手皆置于中线,身体偏转30度或以上。


(题外话,其实目前被揍的几个咏春大师,从抱架上就错了,
双手没有置于中线,而咏春自身还强调击打对手中线,
从这方面讲,这些大师,其实都是真外行)


————划重点————
下述内容请以双方一步距离可以击打到为前提进行模拟想象。
——————————————


搏击的抱架更多的是提供防守能力,强调对下巴的防护,
也由于其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拳击,在借助拳套体积,以及规则的条件下,
确实能形成比较好的防护效果。


但其缺陷就是出拳击打的距离要长,双手前伸较少,
无法自然形成干扰形态,前方进攻的空间属于双方共有。


传统武术的抱架由于手部前伸较多,
前伸的手部占据了对手进攻的空间,对手要进攻,必须要先处理掉这只前手,
自然就形成了干扰形态。


由于以空手对抗为前提,没有拳套,防护有效范围小,
如采取类似拳击的架势,反而毫无优势。
由于基于空手和技法(主要指抓),并不考虑前手能提供多大的杀伤力。


就是说,传统武术的抱架,更多的是提供干扰和空间占领;
而搏击的抱架提供较多的防护和蓄力姿态。
传统武术抱架的缺陷,是需要非常多的对战经验,才能很好的使用。


(下面的例子很荒唐,但是没办法,毕竟能看到的太少。)


参考吕刚一战,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吕刚虽然双手足够前伸,
但并没有起到干扰的作用,也没有防护住中线,
在对手进攻时,前手根本没有像样的动作,
最后就形成了双手虽然支在前边,但过于分开,导致中间被打穿。


而前手干扰的形态,最常用的人是UFC的骨头琼斯,
在拼拳劣势情况下,他经常一手前伸挡住对手面部,
同时手指张开,最大程度阻碍对手视线,
由于对手在不处理掉干扰前手的情况下,还要靠近进攻,很多对手被碰到了眼睛……
在无规则情况下,这是十分有效的。


引发了一个话题,(话题当时跑偏的厉害)
就是针对传统武术的格挡和招架可能性和成功率的讨论。


吧主提出,招架或者格挡,并不能像讲手一般有效,
尤其是类似于对手来拳时的接住对方进攻手(臂),并且用抓拿等手法进行控制和攻击,
对此,吧主提出了异议。


其实,这就是马大师的概念————接化发,
接化发本身没多大问题,但没有前提只谈手法,就是扯淡,除非对手慢的一毛。


而实际上,接手的前提是基于前手足够前伸而产生的,
要处理掉干扰的前手,必然也要用前手,
此时后手的攻击距离又不够,自然形成了要上步的需求,
这就留出相应的反应时间,
这时,才有基本的“接”的条件。


同时,那只已经被处理掉的前手,也依然处于可以随时反击的状态,
并且,由于肢体已经相交,就可能出现各种变化…………(太复杂,没法说)


在这个情况下,对方的后手重击往往并不能有效实现,
毕竟处理前手只是排除干扰,不是有威胁的直接攻击,
而借由对方处理前手的动作,己方直接用前手反击也很容易。


(举一个反例,雷松狮对战时,右手被徐往下扒拉一下,
而后松狮右手抽疯一样高抬,并没有形成正确的反击,
于是吃到了徐的后手重拳。)


另一个情况,假如对手不处理干扰前手,选择直接攻击,
那么,实际前手做出防御或格挡所需要移动的距离,
实际只是20公分左右,甚至于更少,
这时也就有了“接”的条件。


这里也说一下马大师,这货也不是啥不会的,
曾经有视频一小伙挑战马大师,
由于马大师前手伸的很远,该小伙也是外行,根本没去处理马大师前手,
所以小伙的进攻一直被马大师的前手干扰,无法有效杀伤,
而马大师那只前手,也仅仅像棍子一样杵在哪里,没有进攻的手法可用。
当然,由于马大师肢体僵硬,整个过程中也没能成功“接”过一次。


所以说,
正确的“接”,不会是接对方重击,而是接对方的干扰或者反干扰手法,
“接”必须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条件,才能成立,
绝对不可能是,就在那站着等对方来一拳就能接得下的。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6

帖子247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