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传萧氏八卦掌前世今生揭秘

[复制链接]
543 0
叶小钗 发表于 2018-11-26 12:57:19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随卢忠仁先生习练“萧氏八卦掌”断断续续至今已有二十余载。在习练“萧氏八卦掌”之前,我还曾习练过八极拳和形意拳。但随着习练“萧氏八卦掌”时间上的推移,我从**的实践上及理论的理解上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和认识。便愈加感觉“萧氏八卦掌”之完善!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以供读者参考。
一、体现了少林拳法晚期(清代)独到的“定力”
萧海波先生于1881年入辽西虹螺山所学的八卦掌拳法原为乾嘉时期河南少林寺参与反清起义的义士隐蔽寺内,而形成的一个拳种,后因山东、河南起义事败。其中的主要人物转移到辽西的虹螺山林,因而该处又称少林下院八卦院,由静缘禅师传授八卦掌。据近期该山林所在地即辽西葫芦岛市连山区政协的调查,该下院始建于1850年前,原是一处。另一处在虹螺山偏西南的雪花山,后来广招天下起义人士,集中于虹螺。萧海波入山学艺时虹螺所传之艺已经过静缘禅师对拳法及其组合的进一步完善,因而有了“内在”(表现在动作形态)的锻炼,保留了一组少林拳法(第二大式“截拳法”和少林独传的“定力”)。
少林拳早期的练拳方法是,每打一拳停击,腾下手来做三次呼吸,称为“一步三呼吸”。主要是追求一种每打完一拳。犹如治桩一样的稳定,拳谚“行如风,定如钟”也就是要达到一种整体的劲的效果即能发能收的功力来。八卦掌自清末兴盛。流派繁多,大都以“掌”相传,唯萧氏八卦掌传有一个卦的拳法组合,第二大式中有八个子式的拳法练习。它基本保留了少林拳法原有的剐硬、快速、定力独到的技法特点。
一种拳法如果只有刚硬和快速那只能是忙乱的抡动,欲避此病就得有周身整体劲力下的一种急刹车似的能发能收、快发快收而又能戛然而止的一种功力,因而称之为“定力”。据卢老回忆。萧海波、李旭洲前辈打拳时。整体劲力贯通蓟臂和拳的形态。就如同抖大枪时的臂如枪杆、拳如枪头般的一种震颤。
怎样解决在完整身法下律规的整体劲力呢?现在,看一下八卦掌于清末进入王府前已在民间延续相传的数家中萧海波的早期启蒙老师霸县李振清所传就可窥见端倪了。在李振清后期所传弟子任志诚所写的《阴阳八盘掌》的篇首,绘有标注人体四肢、躯干和头、颈九处诀要的草图。注:任氏于1937年出版的书中“草图”,“悬”字不在膝上,“空”字不在胯隙大腿根部。此图为卢老在河北省武协挖整时订正。该书对此虽未作说明,但萧海波在传卢忠仁时,对此图作了说明,这九处的诀要是:躯干、头、颈部分是“头上项,神静气清为先天;胸中空,气沉丹田。为华盖;尾下垂,直伸海底,为尻尾”。这三诀和太极拳的“悬顶”、“含胸”和“尾闻正中”的含义相同。再对古“射法”在这三个部位规定的“额前临”、“吸胸”和“腰以挺为直”,说明“先天、华盖、尻尾”三诀,是意在矫正人体脊柱后天形成的自然弯曲,以求原先经常处于被动伸张的筋络,使它们得到伸张。使躯干、头、颈各处筋络拉伸起来。原先因习惯动作上的偏执而造成的筋力功能不全,在这里得到了纠正和补充,这是八卦、拳—个完整身法上的体现。
上肢的腕、肘、肩三对关节为“出”、“人”、“退”三诀:下肢的踝、膝、髋三对关节为“地”、“悬”、“空”三诀。即上肢的上臂和前臂都要求筋络向两极伸张。合起来是“出、入、退”地两极伸张;下肢的股部和小腿也都要求筋络向两极伸张,合起来是“地、悬、空”地两极伸张。四肢上六个诀要的规定,使各处筋络拉伸起来,随时都有发出“爆发性”劲力的含量**,这就是萧氏八卦掌体现少林拳法里独有“定力”的**前提。
二、动作形式在“斜中求正”内容原刚上的推进
关于八卦拳的动作形式老传统传下来的有“动身如球”,“连绵不停”、“震颤崩炸”、“抖擞捩错”、“抽撤缠丝”等等诀要。其中,有的属于射法因素,有的属于枪法因素,有的则是仿生因素一如“抖擞劲”就是模拟鸡抖翎和狮子抖擞毛的。在技击搏斗中,有半斜半正的身法,也有旋避游走的步法。又有保持身、手拧裹中不失整体劲力的“身法四正”。从上举各个劲力形式及身法样态来看。八卦拳在发展中对太极拳和形意拳两家拳法的借鉴和推进都是不可避免的。此外,八卦拳也兼有“冷、弹、脆、快、硬”的劲法和跳跃,滚翻动作,这是直接引自少林长拳的;但是,这些东西一经纳入八卦拳内,动作上的关系就要受虹螺所传内在的东西所支配了。
所谓“身法四正”就是说。当拧腰、转腾、身势或偏或斜的时候,上体和头、颈的“正中线”总是要和两臂保持相对居中的部位,这样的话,各式各样手法上的斜侧和身法上的翻转运用,都会取得整体的合力,否则,仅是一臂一斜一转的使用手法,不仅不能发挥力量。并且由于外在对手的各种阻力,自身的稳定性都是不能保证的,这是八卦掌创立时,在对照太极拳、形意拳各家拳法的身法后。结合自己的技法特点,在身法上向前做出的推进。 至于八卦拳如何体现完整身法下的整体劲力问题,以及随时能体现“身法四正”的原则,下面可以通过萧氏八卦掌中的第七大式“转掌”一式说明问题。
萧氏八卦掌中“转掌”的基本动作是“托掌:拧肩吊臂——走圈:提踩摆扣”。
“转掌”时的步、履圆周。一只手屈肘平举伸向圆心的动作,无论是上体胸向圆周路线或是胸部向圆心,即使是稳定性的屈膝步伐,如果起步迈腿时是绷着脚面两足尖顺圆周路线轮换地向前迈进,那么,躯干的重心垂线就总是相继地通过两腿的股和小腿的纵轴而移动,这样的话,不用说躯干、下肢遇有外来的冲击,就是手臂的任何部位遇到任何方向的冲击,无论反抗与否。自己使出的力量都要因受冲击而由手臂反作用于躯干、由躯干反作用于下肢。更由于自身体重正是落在—腿的纵轴上面(正当两腿同时着地时也是一样),因之自己腿上维持体重的用力,只有向地面作用的余力,结果自身身体失重。顺外来冲击的方向倾出。如果自己的手臂只是回避的话(除非冲击停止不前),外来冲击还在继续接触手臂,其结果仍是同样的。
萧氏八卦掌的“走圈:提踩摆扣”。步伐是两足或摆或扣两腿开裆侧向圆心的“半马”点法,躯干重力除极少地落在足和小腿下端外,它的重心垂线总是通过两腿的“裆口”之间。这里无须更详的分析,这个步伐对于应付外来冲击,明显可见是有很大余地的,这是八卦拳本有的处理身体重力关系的步法特征。
萧氏八卦掌的“托掌、拧肩吊臂”。具有打法上和完整身法上两个方面的意义。打法上,“拧肩吊臂”的“阴掌”(形即托掌),点指探刺,遇有阻力可进(还转手臂落掌压劈)可退(回转手臂拿掳带领),这一手法攻势尖锐,变换多端。在完整身法上,“身法四正”的拧裹偏斜下的平行移动(两肩两胯称为“四正”),加之“拧肩吊臂”的筋络拉伸,不但保证完整身法。而且增加了手臂的长度便于反转振臂发出“爆发性”劲力,并且由此还对“托掌”一侧的躯干肋部筋络增加了拧裹拉伸动作。从上述“转掌”步法的重力关系说明,如果上肢筋络的拉伸不能和躯干(由此及于下肢)取得一致性的连接,即便是下肢的重力关系无误,同样也会因抗拒阻力而造成自身的失重。可见“托掌、拧肩吊臂”和“身法四正”是八卦掌在完整身法下的一个本有的掌法上的整体劲力特征。
三、萧氏八卦的**核心旨在追求动作的弹性
在戚继光整理长拳的先后。兴起了“内家拳法”,并相继在清初又产生了形意拳、太极拳。这一历史时期拳技发展的基本矛盾运动,开始深化表现为在任何一个武术动作上如何以一个完整性的身法来体现整体劲力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发现,是由事物的量变质变规律决定的。戚氏以前,各家拳法所共同解决的“组织动作形式和增强动作力量”的矛盾,可以说是极尽能事的了(包括戚氏在内);然则,我国的武术史表明,在人体锻炼问题上,我们没有停步不前,而是有意识地并且是控制能及时地进入到运动动作更深的一个层次里面。去改建其中的各个关系。可以说,拳技动作要做到打击有力,对于一臂一腿的抡、压、挥、伸,仍嫌不足,再继以步法招数和弹跳直到“操打之法”以强臂、腿、手、足的硬度。因而成为早期各家拳法林立而起的内在动机和意向;继此,反回头对人体自身内部完善各个关系。以便达到一臂一腿的一举一动也要体现整体力量。就成为“内家拳法”、太极拳和后来称为“内家拳”的各家拳法所共同追求的目的了。
一臂一腿的一举一动也要体现整体力量,这个要求并不是凭空设想的,事实上,一臂一腿的局部力量,即使加强了硬度,在击打实践上,效力并不是绝对的,许多日常生活上的事项,如携持或抛掷重物,手臂的局部用力甚至是徒劳的。内家拳法和太极拳意识到这个矛盾,因而提出了一臂一腿的一举一动也要体现整体劲力的要求。
从清初黄百家所著的《内家拳法》中关于保持动作内部结构的整体性问题上所规定的字诀,乃是沿用古射法的用语,这说明拳技动作的整体劲力,古射法提供了一个源头。不过,内家拳法久已不传,目前尚无必要分析这一历史过去的拳技,现在可以通过相继而起的太极、形意、八卦等拳说明问题。
除人们已知的太极拳是选取戚氏长拳大部分动作和结合“呼吸导引之术”而创新的以外,从该拳许多要领中的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悬顶、尾闾中正、立身中正、立如平准、开合、曲中求直……直到蓄劲如开弓和发劲如放箭等等规定来看就更加明显可见是借鉴于古射法了。
体现动作的整体劲力引进“射法”,解决什么问题呢?

“射的不中,反求诸身”这一射法上的名言,提供了人手的依据,看一看上举的规定,首先是人体、躯干、头、颈的筋力调整及其重力关系的处理,居于得要的地位。
一张具有强力的弓,用斧头、锤子击打,如果用力不当,是会被反弹出去的,开弓搭箭引满后撒放,疾劲是无比的,以此,太极拳选定了“圆满”形象的弧形动作,在这个特定的形式内。完全继承了古射法的体直原则,使人体四肢、躯干、头、颈各处的筋络在蓄劲时拉伸起来,在弧形动作中做到“曲中求直”。到了^体各运动部分的筋络拉伸得接近一致的时候,它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发出爆发性的劲力来。
诸如上述,萧传八卦掌,沿着少林拳法的前进,首先在刚硬快猛优势下,创立了“定力”这一提高刚硬快猛能够突然刹车的劲法。更加促进原有优势并保证了不出现失误。对于建立八卦掌这一个新拳种,调整了此前的“腆胸叠肚”造成的血气上撞带来的危害,真正做到了“气沉丹田”。使击打动作获得了耐力的**前进途径,并且还对养生提供了同步前进的前提。正面所写的《人体九诀图》,给人的一身五体各个运动环节,建立起来全面增加“肌肉初长”(肌肉的初长决定运动效果质量,这是现代体育训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难题),并且同时为武术历史发展后期深入演进所追求的“开弓放箭功力”提供了样板。特别是“身法四正”问题。更加充分体现出动态(活体对抗条件下的处理动作形态学上的问题)模式,这一点更是符合20世纪中期西方新兴的动态科学研究新成果的要求!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5

帖子5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