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學的境界(下)

[复制链接]
566 1
8e3tvo2f7u 发表于 2018-10-21 12:06:35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煉神還虛:武學的最高境界

煉神還虛是武學的高級階段,也是內功的高級階段。在這一階段,要完成易髓功夫,練出化勁。將暗勁練到至柔至順的地步,就是化勁,所謂「陰陽混成,剛柔悉化」,「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就是指化勁而言。當然,它並不排斥攻防格鬥等招式技法,可是相對而言,招式技法已經退到次要的地位。在煉精化氣的初級階段,當然以基本功和技法為主,內功只是剛剛入門。在煉氣化神的中級階段,技法與內功並重。待暗勁練到一定火候,習武者就會感到內功遠比技法更難練,而且比技法更重要。從此而後,武功的長進與否就主要由內功的進境快慢來決定。在練習化勁時,幾乎完全要靠內功。內功大成,也就標志著化勁大成。

凡是武術招法,並不是越繁複就越高明,相反地,倒是越高明、越實用的招式就越簡練。比如武林中流行的擒拿術,大多簡練實用,招法巧妙。少林派「迎風八打」中有一個動作,叫作「順風掌」,即對方若以右掌向我頭部劈來,我則側身以右掌向外斜磕,而後並不收掌,而是立即催勁,仍以右掌向右方橫擊敵人的頭頸部。這是連消帶打的一招,其反擊方向正是敵方難以防守的空檔和要害部位。還有一種短打招數,其反擊速度更快。這種招以擰腰衝拳為主。當對方以右拳襲來時,我不招不架,而是將腰迅疾一擰,同時借擰腰之勢,側身驟發右拳,進擊對方的胸部。擰腰與出拳一氣呵成,對方的右拳則從我胸前滑過。拳諺說:「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便是十下。」就是指的諸如此類乾淨利落、明快灑脫的反擊招式。上述兩種招式都簡單易學,實戰性很強。

在武學中,招式的精妙說到底還是其次的,武功的高低最終決定於內功的深湣M且徽衅狡降男我獗廊腥擞靡苑郎砩星译y以自保,而當年的郭雲深卻挾此技屢挫天下名手,其根本原因在於他的內功渾厚,已臻神化之境,從而盡得拳理奧妙,將一個平平常常的招式發揮得淋漓盡致,威力大增。武學中的精妙深微之處,必須是在習武者的內功有了相當根底之後纔能逐一領悟。習武者的內功越深厚,對拳理的領悟就越透徹。所以,武林高手之間的較量,不僅是技法的較量,更重要的是內功的較量。

煉神還虛是對人體中樞神經及其反應能力的高級訓練。根據中國傳統的氣功理論,煉神還虛最終應在上丹田(泥丸宮附近的球形區域)完成,煉氣化神在中丹田(中脘、鴆尾諸穴之後的球形區域)完成,煉精化氣在下丹田(臍下深處的球形區域)完成,由下而上,逐次升高。煉神還虛的要訣是「虛靜」二字。「虛」指心內虛空若谷,「靜」指心境淡泊守一,所謂「虛靜為主,虛無不受,靜無不待,知虛靜之道,乃能終始」是也。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要求心境達到極度空明寧靜的狀態,這樣才能歸根復命。道家養生術認為:「不認不知,無聲無臭,名曰希微,只這個便是全真妙本,人能透得,即刻知機」。也就是說,必須對外界的任何干擾全不理會,心中不存任何芥蒂,一無阻滯,聽不到任何聲音,聞不到任何氣味,凝神守一,不懈不僵,久而久之,才能悟透箇中的玄妙之機。太極拳高手們認為,虛靜「乃太極拳最精微處,非稍有根底者殊難領會」,又說:「太極拳應敵時,其最妙處在以虛靜勝人,故太極拳實以無法為法」。在內功的最高境界,武學與道家互通互融,達到了高度的一致,這就是武學中的「拳道合一」。武術家們早就明確指出:「固靈根而動心者,武藝也。養靈根而靜心者,道藝也」,劃清了武藝與道藝兩種境界的差別。

在練習化勁的時候,習武者周身內外全仗真意哂茫肿銊幼魉弥Γ卸魺o,實而若虛。其邭庖嗖恢猓喾侨恢猓鲭[忽現,若有若無。呼吸似有似無,以真息行之。練到至虛,則身無其身,心無其心。一些武學大師如實地紀錄下他們練習化勁時的體會。孫祿堂先生說,他練化勁時,每天練一形之勢,到停勢時,心中神氣一定,就感覺到腹部如有物萌動,後來又出現周身發空的景象,覺得身體一毫也不敢動。再練一些日子,感到丹田內如有兩物相爭,漸漸安靜。這時仍是在練拳趟子,內外一氣,緩緩悠悠練之,不敢有一毫不平穩處。練拳時,呼吸用意於丹田,從尾閭至夾脊、玉枕、天頂而下至丹田,與靜坐功夫相同。以後不論行、走、坐、立,皆有內中或動或不動的感覺。有時熟睡時內中忽動,動而即醒,仍用練拳的呼吸方法。再過一段時間,睡熟後內中不動,內外周身四肢忽然似空,周身融融和和,而且不論靜坐、練拳都會產生這樣的感覺,到這時才體會到拳術與丹理是同一道理。

尚濟先生也有類似的體會。他說:「在作靜功時,閉目合睛,抱神歸一,便會覺得宇宙之大,空無一物,只有眼前一片光明,自身虛無縹緲,遨游太空。一不小心,就有摔下來的危險,所以精神又十分集中。作動功時,便覺飄飄蕩蕩,如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心無其心,身無其身,隨意而動,無可無不可。又如懸肘寫大草,將意、氣、神集中到筆尖上,按中有提,提中有按,任意而動,則筆走龍蛇。如用之應敵,本無意打他,只是隨進攻之勢,隨意應之,不見而章,無為而成,往往可將對方擊出甚遠。這即拳經中所說『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也就是崩拳大師郭雲深一生的經驗總結:『有形有意都是假,拳到無心方見奇。』

在長期的內心虛靜的狀態下,中樞神經的反應可以達到極其敏銳的令人吃驚的地步,乃至「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是形容習武者的感覺靈敏已達極處,即使加上像一片羽毛、一隻蒼蠅那樣微乎其微的力量,也能立即覺察清楚並作出反應。習武者練出了這樣的諼夫,在同人交手時,只要一搭上手,對敵人的功力深溂匆驯M悉無餘,而敵人對我卻懵然無知,只能處處被動,為我所制。

氣功界把煉神還虛的最終境界稱作「返本還元,復歸於嬰兒」。道家養生學認為,嬰兒狀態是人的原始狀態,是人體生命的本來面目。在嬰兒狀態,體內陰陽自然平衡,內氣無所不通,意、氣、神三者合一。其後在人的生長過程中,在周圍環境的影響下,產生了七情六慾,干擾了內部的平衡,使生命不能按照自然規律進行,於是產生種種疾病,而且生了病自己也不能修殘補缺。氣功道即在於以人靜的方式,切斷外來干擾,將意識集中於自己體內,再通過一定的功法,消除以往因外來干擾而引起的體內變化,使其逐漸恢復到最初的自然狀態,意氣神重新合一。氣功家叫做「善養吾浩然正氣,常守我獨立之神」。武術家叫做「豈知吾得嬰兒真,打法天下是真形」。老子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則是從哲學意義上對氣功的概括。既是要復歸到嬰兒狀態,那麼不僅要求精神上無思無念,無牽無掛,一無滯礙之處,而且在呼吸上也要復歸到嬰兒的「胎息」狀態。所謂「胎息」,就是模仿嬰兒在母腹中的呼吸,自服內氣,呼吸皆用鼻而不用口。吸氣綿長深透,呼氣微細若無,吸氣時長引而咽,並閉氣不使外逸,至極深處才微微吐氣。不論吸氣、呼氣都不要讓自己聽到,不發出任何微細之聲。同時還要模仿嬰兒的手形和精神狀況,即所謂「握固守一」。「握固」是兩手拇指內蜷,由四餘四指從外握之。「守一」指意念守神抱一,不受任何外界干擾。道家養生術把練好胎息視為「返本還元,卻老歸嬰」的必由之道。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他又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功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這幾句話的大意是,天下最柔軟的東西,能駕馭天下最堅硬的東西。世間沒有比水更柔弱的,可是沖激堅強的東西沒有甚麼能勝過它,因為甚麼東西能代替它。弱勝過強,柔勝過剛,天下沒有人不懂得這個道理,但是沒有人能夠實行它,所以老子強調「營魄抱一」,「專氣致柔」。

一般的技擊家講究的是以快打慢、以強擊弱,高明的武術家卻把以柔克剛、以靜制動奉為準則。一般的技擊家在臨敵時常常心急如火,氣血上涌,恨不得一拳將對方打翻。高明的武術家面對強手,卻能做到心平氣靜,從容不迫,以逸待勞,後發制人。他們在同人交手時,心境空明,無慮無念,置勝敗於不計,置生死於度外,形神合一,心無定式,但一抬手一投足均為精妙招式,威力極大。其動作或快或慢,或柔或剛,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又如錢塘之潮,滾滾而來,令對手無招架之功,無退避之處,處處無不受制。

達到了煉神還虛境界的武術家,大多性格豁達,心胸開闊,待人謙和有禮,不同人作無謂之爭。耿繼善先生回憶道,他早年練習拳術時,肝火太盛,往往與人無故不相合,視同道如仇敵,自己也常感煩惱,而且周身為拙力所拘,不知道自己究竟有多大力量。後來從深州劉奇蘭先生學形意,練明勁四五年,自己感到性格起了變化,對於過去的事常感愧悔。又練暗勁五六年後,每見同道之人無不相和,對於技藝高過自己的人,不僅不嫉妒,反而加以稱贊,但自己還有一點吝嗇之心,不肯以祕技示人。而後又練了五六年化勁,方覺腹內空空洞洞,渾渾淪淪,無形無象,無我無他。這時方能泯滅門戶之見,遇有同道者無不相愛,遇有不如自己者無不欲教。偶與人較量,並無先存一個打人之心在內,而所用所發皆是道理,無入而不自得。這時方才明白了形意拳中和的道理,體會到練拳可以變化人的氣質,使之入於道的境界。

練成了化勁的人才真正能稱得上武學大師。他們大多儒雅清秀,似有仙風道骨。他們目光清朗澄澈,神態慈祥和藹,步履輕盈飄逸,兩眉正中隱隱若有紅光,拳經上叫做「一點靈光吊在眉」,又稱「光聚天心」。不過,能達到這種境界畢竟太不容易了。在練成暗勁的武術家中,能最終練成化勁的也不過一百個人中有那麼一兩個吧!也就是說,在所有習武者之中,大概平均每十萬人中不過有四五個人有希望成為真正的武學大師,恐怕實際比例比這個估計還要低得多。

一個人如果從十歲開始習武,而且他天資聰穎,悟性甚高,又有名師指點,兼以環境較為適宜,在不間斷練武的前提下,大約需要至少二十年時間才能走完從明勁到化勁這一段漫長的路程。等他成為真正的武學大師時,恐怕已經三十歲開外了,所以太極拳家們有「十年用功,十年養氣」之說。但實際上所耗費的時間比這大概還要長些,因為人在年輕的時候,對於高境界的內功不容易領悟,很難做到抱神守一、專氣致柔。內功的修鍊與年紀、閱歷、文化修養極有關係,一般是人到中年以後才能悟出箇中的真諦,完成由溔肷睢⒂蓽亂到渾厚的修煉過程。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精彩评论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gk4hidj2n2 发表于 2018-10-26 09:05:20 | 只看该作者
看了这么多帖子,第一次看到这么经典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2

帖子7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