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全解

[复制链接]
楼主
武之道 发表于 2018-12-3 05: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在修炼内功之时,必须清心寡欲,才能唯道适从,按法而修,勿忘勿助是准则。忘

则神迷气滞,助则神昏气乱,忘助则百乱丛生、众魔侵进,后果不堪设想。修炼内功,全

凭自然,事由心造,心想事成,景象情致虽幻皆真。谨守“念住不住是为真住;来者是真

过者是假”的内功真诀,自然在修炼中“迎送相当”,方可境境历过不迷而入圣境,层层

游到自不希奇。

  上述之子后外练、练外;午后内练、练内。内修外练的种种方法、准则。此乃修炼太

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入道之机、成道之具,是丝毫不可含糊的,必须遵此而行,方能有所建

树。即想修炼得道,对于此机具,容不得杳视的。惟有顺生机自然之理,朝外练,夕内修

,练养得法,则内气、外形,阴阳协调,主从理顺,方能虚实相须,内外一贯,而能体全

用精。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是以后天真人呼吸法,求得真人呼吸处。能求得真人呼吸

处,便是“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攻防功夫艺境。此乃“呼吸定则灵光生

,而三宝定位”即精、气、神内三宝能各在其位、司其职、尽其能;也就是形、气、神的

内外三宝也能各在其位,司其职、尽其能了。而此三宝,同居“浑元一体”之中。

  其“金丹日益”的说法,乃广义的金丹大道之法说,即:“炼精化气、炼气生神、炼

神还虚”之过程。并非具体的练成之“金丹”说,此处要分辨清楚、明白。否则,误将修

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认为是修炼“金丹”之事了。此处的金丹日益乃指“炼神还虚”的

功夫成,则自然身法愈轻而灵了。因其全体透空,内感通灵,能外形身法不轻吗?虚空轻

灵,则“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自然达到最佳之状态了。而“意在人先”的“

神明艺境”也就顺理而成之了。但要以“以柔用刚”之技术,顺随为法而用之,否则,亦

不是矣!

  至于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达到轻灵的全体透空的神明艺境,亦并非难事,只要明理

按法而修,凡修炼者皆可达到。昔日唐太宗贞观年间,养着剑士数百人,时或令其舞之,

则诸剑士献技演练,身共剑各飞,神威足以胜人者,就是按上述之修法而成,非此而何能

之。

        关于此剑士的剑舞之景观,可借《古剑诀》一述之:

电擎昆吾晃太阳,一升一降把身藏
摇头进步风雷响,滚手连环上下防
左进青龙双探爪,右行丹凤独朝阳
撒花盖顶遮前后,马步之中用此方
蝴蝶双飞射太阳,梨花舞袖妙无双
凤凰浪翅乾坤少,掠膝连肩劈两旁
进步满空飞白雪,回身野马去思乡
莫邪曾入千军队。

由歌诀中可知,数百人共舞,其景壮观,奇妙无双,神威自显矣!全凭剑士自修而成,共

舞而显之。

        9、《圣经》云: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圣经》,此处乃指《易经》。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内气为主,外形为从,内主外从的具体修炼时间,及静练内以健体,动

练外以至用。内气、外形的虚实相需,内外一贯的至用准则,等等,方方面面的精髓,论

述得很清楚了。现在又具体论述至用技法方面之细节的精髓了。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至用,首要是“进退”。诀云:“攻防进退横竖找”。已经说明

攻则进、防则退。攻防进退自身要有奇正变化。奇正者,身法之横竖、正侧之谓也。此言

“乘机以进,无隙则退”。说明“定在有隙”必乘机以进而击之,有隙可乘,不敢不入,

故必进而击之,失此机会,恐难再得。说明:有隙乘机而进,势在必得,乃进法之妙用。

即“放则弥六合”。是说:人之劲一挨我皮毛,我即知其虚实,我之意已入其骨里,于彼

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将其跌翻。此

乃“以静制动”的进击之法。

  无隙则退。“定在有隙,中在得横”。皆是进击之法。对手无隙、无力可借,势必退

取固守,此乃“虚在当守”。在不得势、或得不到进攻机会的时候,应当采取防守的策略

,防守的态势应是“卷则退藏于密”。即防守得让对手不知其所攻。即使对手选择不出进

击的方位、角度、线路、部位。此乃善守之道也。

  手战之道的进退之法则,即乘机以进,无隙则退,而其艺境是“放之则弥六合,卷之

则退藏于密”。但必掌握到“卷放必得其时中”的火候,才是攻防进退功夫的炉火纯青之

艺境。

  时至此境,可以说:“奇正明,拳法成;精神全,神力猛”。这里要说明的是,进退

要达到什么效果,才能有神力猛之体现呢?谚云:“进则人所不及知,退亦人所莫名速”

。此乃真正体现了“精神全,神力猛”的描述之效果。因为精神全备,则“神以知来,智

以藏往”全凭觉而用之,不用思索。神力猛,并非“力”之大小,更不是后天形拳之尚气

用力。而是“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之用。“进则人所不及知

”因未改变对手,故进则对手不能及时知道。“退亦人所莫名速”是因内动不令人知,故

退则对手也莫名其妙,不知其如何之速。此乃“神力猛”之真解也。

  “一声吓断长江水”乃古人所描述的“威神并作”也。此亦解释上段的“神威足以胜

人者”一句之精义的。在这里提出“神”和“威”乃两个概念。即神是神,威是威,此两

者“并作”。即共同发挥作用,才有“神威”之效果。何为神?何为威?在太极拳术攻防

之道中皆有具体所指。神,一气灵明而不昧,谓之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

,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威,气势强

盛之貌。古有“分威法伏熊”之说。又有“怒生威”之法。可知,威由气、形所出。《阴

符经》云:“擒人之制在于气”。此即说明,威力来源于内气之势所成。以此而明“神威

”并作之精髓妙义了。神明则知来藏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谓之神明。威力是人能为

我所用,我之一切不为对手所知、所用,是谓威。可知“神威”乃“神充气足”之意耳。

乃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致知格物,尽性立命”功夫艺境之说法。

  既然能够“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具此“神威”之攻防功夫艺境,何患对敌之斗,还

有难于制胜之的道理吗?肯定地讲,是不会存在的了。

  为何有此“神威”之艺境?非内之精气神,外之筋骨皮,内外一而贯之,才能至此虚

灵妙境,有此神化之功,得此神明艺境。虚灵妙境之妙,具静则无不应之巧,虚则无不灵

之妙。此巧妙何在?攻防之中如何体现的?一句话“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

。此真宰者何?即:以柔用刚的“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黏走相生、化打合

一”的技法,得此技法之实施,方是“得真宰”了。“神、气、形”三者合一之用,非此

得真宰之用,是难以施招飞出而言疾快的,妙而灵通以显神威的。此正揭示了太极拳术攻

防之道的“舍远求近”之正法。如以“舍近求远”之练、用,已入旁门。是难以达到施招

用手的飞而出快、妙而显神的。其虽然施招用手自觉之快,自认其妙,不知舍远求近之用

,亦只是欲望造成心思神机,内气外形的妄动而已,此不能制敌以胜之,反而资敌以致败

。由此论而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历来就有“正统”、“正道”与“俗学”、“旁门”的

分别。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如何能不分辨清楚明白呢?见此分辨得清楚明白,自会踏

上修炼的正途而体用之自有功可验之,分辨不清楚、认识不明白,虽取法而修炼之,亦会

误入旁门,或为俗学,此统称为“糊涂练法”终不能得正果。说其为糊涂练法,其名与实

相符耳。

                                                                  

  乃此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神化之功,神明艺境,并非想象而得,乃遵道按法、渐修顿

悟而成之。即“非真阴阳生,不能召天地之精气神,归入身心。惟气结于根,久战如未战

也”。此论是何义旨?即说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能至神化之功的神明艺境,而具备胜人

的神威之能力。还在于“真阴阳”的修炼而生成的。古有“养精者,饱含真永之精以炼己

;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之修炼的说法,就其全部过程而言,即炼精化气、炼气

化神、炼神还虚,以得神之内外神通之用。真阴阳生,是指离中之真阴精、坎中之真阳精

,此阴阳刚柔相济而化生真元一气。只有此真元之气,纯阳中正中和,才能感召天气、地

精、人神,归入身心,而使身心一元,即一而贯之。方有虚实相需,内外一而贯之的攻防

之妙用。只有内气根结于丹田,因内气乃丹田中阴阳合和而生、周身运行而成,虽在周身

运行以为用,然必以丹田为归宿。气之归宿之处曰根,故气以丹田为根,气结于根,即是

内气以丹田为收放之中枢。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内气结于根,则

一身之主定矣!故久战不疲不衰,战之结束,又如未战之时一样神充气足,精力旺盛。此

乃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练用至妙之处,即现时所言的“内劲”功夫,“归入身心”,乃言

“神回身中气自固”又有回归丹田则一身坚固之意,此正是惟气结于根之意耳。

  至于生威之道,在于存神。是说初练功时“神依气”故存神则气有所炼,精能自固。

然后期练功则“气依神”,即神依气而显其用,气因依神而显其能。所谓“存神”乃固精

而化气之谓也。所谓“生威”乃积气至用之说也。说到底,还是内气的生成至用,为修炼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功夫内容。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即说的只修外用攻防

之技法,不修内气至用之功夫。总是空架子,到老不能健身以长寿。故说“神能长存,久

自生威”。此乃“十年练拳,十年养气”的注解之说法。中气至正至和,其威自生,存神

之功也。而于神能长存,久自生威之功夫效果,前贤有段描述记之如下:

  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

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 《陈氏太极拳图说》

  此段论述,足以证明“神能常存,久自生威”之精髓妙义了。
  然为何能有此神威的攻防功夫在身?精此进击退守之道。答案很简单。《圣经》云:

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圣经》者,《易经》也。知止止者。此乃以“艮卦”彖

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

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这段论述,来说明太

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进攻退守之法则,及其至神至妙之艺境的。试以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进

退之用以解之。

  艮卦,是说明“止”的,“止”之义,有:止于止之义,有止于行、止于进、止于退

、止于静、止于动。然止之用精,当止于至善,何谓止于至善?即不管进攻、还是退守,

当止于当止之时,当止之地。谓之至善。能于至善,则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攻静守不

失其时,不失其位,其用必致光明之境。而艮之止,止其所处也。上下左右与敌争战周旋

,不相与之正面相争也。惟顺其势,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以柔用刚的黏走相生,化

打合一。处此法之中。谓止其所处也。只有处此法之境界中,才能虚灵得一羽不能加、蝇

虫不能落的毫不受他人之力,故人不能知我,而他人之所用,皆为我之所能用,故我能独

知人。而止于此法之境,不会产生过失而致失败矣!此乃“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

。”实乃揭示“顺随”之法,乃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实施具体攻防招法的精髓之妙义耳。

  故其总结曰:进攻之道,见机而作,即乘隙而入,不能错失良机,则攻必克敌;退守

之道,忍辱为先,即无隙就退,再图进攻之机。此乃“尺蠖之屈,以求伸也”之义。常人

以退为辱,故此处借用之。而言退守之道,是忍辱为先。传曰:一忍可支百勇。乃有谋略

者方能行忍。因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不拜明师、不得真传,多匹夫之勇,而少尚德

的仁义之勇。故以此而言之。此也正是兵家的“先为不可胜,而后图谋之”的战略战术之

体现。即有争斗,就有攻守之变化,进攻退守,皆胜人之法也。用之得当,便为上者。能

知“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之精义者,谓用之得当,是为上者。

  进则当进之时之地,退则当退之时之地,是为“进退得宜”。能于较技中进退得宜,

便为“知止”之道了。以此胜人乃理所当然的了。

  若不能所探至真,茫然不知彼之虚实,而妄进妄退;昧而不知对手之短长,盲目地发

动进攻或退守,不单单是徒劳无益,恐怕要招来对手借我之失机失势将我击败,及至此时

,而悔之已晚了。此乃《拳经》所言:“敌如诱诈,不可紧追,若逾界限,势难转回;况

一失势,虽悔何追”?此乃茫昧之进而招来的失败教训。其中又曰:“我守我疆,不卑不

亢,九折羊肠,不可稍让,如让他人,人立我跌”。此乃盲目冒然而退招来的失败之教训

。习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不能不精研攻守进退之法而得其道,方能为己之所用。

  为何有此茫昧之进退的失败,皆因不知“以听探用顺化”为根本,不知“以柔用刚”

之技术方法,不知“顺随”之法则。一方面不精研攻守进退之法,不得其妙用之精髓。一

方面虽掌握攻守进退之法,一时战发,气愤填膺,逞匹夫之勇而斗胜,结果是求胜利之虚

荣,反受失败之实辱。虽欲固自守己身不受其攻,非闪避而逃躲,谁知逃躲之法又多助对

手的利用之资本而将自己击败。如果知乘机以进,无隙则退,胜利乃属于自己的。正因冒

然而进,昧然而退,反倒成为失败者,这样的胜利转为失败,有多么可惜呀!

  因为,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艺成出师,一生能有几回搏呢?为数不多,以此冒

然、盲昧而致失败,实为可惜之事。故古人云:“武不善动”。也有此层意思。即与他人

较技,必须凭“以柔用刚”的真实技击功夫而胜之。否则,必后悔不及。如技击实力不如

对手,是无可惜之处的,失败乃是值得庆幸的事。乃知不足而能后进取之意。

  故对于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有关胜负之论。曰:“战胜一时,由于训练千日功夫

。岂偶然乎”。此乃说明:胜者,练功之证验。败者,亦练功之证验。胜负的根本原由,

在于练功是否正确、合道、合理、合法,方有至用无误之能胜。不能至用有误之必败。胜

与负是修炼的必然结果,并非偶然的现象。此论的确。然不排除大意失荆州之失败的现象

存在。但作为一个精心修炼者,也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况。当然,如果出现了,也属于修

炼过程中的不知谨慎为何之所致。

  此言论明,战胜对手是一时的事情,然其体现的却是千日修炼功夫之成果。故欲想在

较技中获得胜绩,就要在平时刻苦依法炼功,必须精益求精,方可有预期之效果。

        10、直养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为非人力也:原谱缺此养字,根据:“气以直养

而无害”之诀言,而加之。又:自然先天之力,乃是自然先天之能力的意思。故而加一“

能”字,更便于理解了。

        首言:人即为万物之灵,但必须是心与道洽合,方能称之“灵”,就修炼太极拳

术攻防之道而言,必内外兼修,内有文体成,外有武用精,文体武用而合道者,方可在较

技中能制人,而不被他人所制矣!能如此者,乃君子之修。何谓君子之修?《易》曰:“

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君子遵之而修则道法长;阴二君而一民,小人

之道,小人遵之而修故道法消”。其因何也?君子之修,一君而二民,则主从顺也,遵天

道而行,其德盛,故道法长,乃顺天之道行也。即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而利,以柔

用刚,顺随为法,是谓君子之修道法长。小人之修,二君而一民,二主一从,内必二主相

争,主从不顺,背天道而弛,其德衰,欲妄增,故道法消,乃背天之道弛也。即以形为制

、尚气任力、神从则害,阴阳不辨,动静不知,刚柔不分,虚实不明,任欲而为,是谓小

人之修道法消。

  故君子必具天险王道之全,是何意旨。天险者,即天道艰险之简说。天道者,本体太

一。体太一者,又名天险。即浑元归一,乃体太一。王道者,阴阳也,阴阳统一也。执阴

阳者为王道。其义出自:君主执六律,霸者法四时,王者分阴阳,帝者体太一。此乃治国

之策。又是修炼者进阶升华之层次步骤。而此文以“天险”言“帝者体太一”的神化之功

、成道之神明艺境。以“王道”言“王者分阴阳”的成道之大成艺境。然此两种大成艺境

,皆已经浑化归一,具备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了。故其所用“其势险节贵短”,乃知人所

不知,能人所不能,修炼、建体、至用分明,仍具天险王道之全的精义。

  然具此大成之艺境,还要洞明天时、地理及人事等诸方面的权宜之策,方可不为他人

所制矣!而其权宜之策略,则以孙子的“先为不可胜,然后图谋之”以为全胜之策略;要

象吴起一样,无所畏惧,战必胜之;要象司马懿能忍辱负羞,静待其变以胜之。要想制人

而不为他人所制,光德艺不足以胜任,必有此三条权宜之策,始可运筹于胸间、决胜于较

技之中。故君子战必胜也,有其致胜之德艺和谋略。一统阴阳之道于一身,是谓“君子必

具天险王道之全”之精义尔。

  虽同是修道,然历观古人,各有取进道之法,此即是“道本一,法万千”之意思。就

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而言,各门派、拳种,也是各有取法。虽各有取法,然必心与道洽

合的宗旨不变,以求制人,不为人所制也,乃共同的。这就是《九要论》中所言:“盖一

本而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事有必然者。(待续)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文)
        就以论“气”而言,昔日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刚至大,直养无害。塞于天地之

间。是以天地间的保合太和之气,即浩然之气,以喻身内修炼而生成的空灵无间之气,即

真气。此气平时修炼可为“相”,能使自身内清虚外脱换而安和;战时可为“将”,统一

身与人交战,以柔用刚则战必胜。此乃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经得升华皆能与

“道”洽合。

  而真气之生成,其中“坎中一阳之刚,离中一阴之柔,阴阳刚柔浑合,阴阳相互滋生

,即所以又以结丹粒之道而述说之。

  此中说明:修炼之事,必心与道洽合。而与道洽合,即与道同体。道体者:万物之祖

始,本无形无象,无状之状的存在,即太虚之状。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所谓说“恢

复古原始”就是本“剑经”中所说的“精练法的三才浑化归一的浑元之道体”。只有此道

体成,才有此道体的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即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达到神化之功的

艺境。此即“天险王道之全”的精义。

  而能将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成此道体,必须从修炼内气开始,即从丹道所论的炼

精化气、炼气生神、炼神还虚为始终。在修炼的过程中,其中刚柔浑合、阴阳互生,而来

往造化之神涵于其内,最终可使自身内清虚而外脱换,达到虚灵妙境,即体太一之道体,

皆空灵无间之真气使然。此乃“有形练到无形处,练到无形是真功”之精髓妙义耳。道体

无形,故能生妙有。此即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后天返先天的说法中,将后天有形之形

,化归于先天道体无形之状,方有攻防的一而三之元玄的制人而不为人所制之妙用。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宗旨,就是以真气言自身空灵无间之道体

的,而此真气运行往来造化之神又涵于其内,故其大莫喻,其小难破。故曰:放之则弥六

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卷放得其时中。全以真气之至用,而言道体之至用的。故“气以直

养而无害”,是说真气之生成、运用,乃至正至大至和至中的自然先天之气,其所以能有

攻防之至用,是在神为,非人力也。故曰:“直养”二字,是说真气之生成、运用过程中

应“勿忘勿助”。忘者,神迷遗失,不知所以。助者,妄为,假借人力以助之,故曰妄。

已非自然也。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外尊天道而行,内顺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性能而修,方能成

之。即此文所讲的:“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可知古今见解之一致

无异尔。而“意气君来骨肉臣”的君臣主从之宗旨,和以柔用刚之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

借其力;让力头,打力尾;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用法之准则。都体现了太极拳术攻防之

道的“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的练、用之基本精神。就是以听探用顺

化的基本法则。也充分地体现了顺生机之自然的练、用之基本精神了。此乃“不以道殉身

”的精髓妙义之解释。就是不能因为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而以糊涂练法、武练法、横

练法的修炼方法,而残害自身的自然生化之机,造成盲目修炼所致的疾病痛苦缠身,甚至

危害生命。凡以此而修炼者,又不知适时而止,错失良机,造成疾病痛苦缠身、促死,可

谓之以道殉身。此乃不值得,是得不偿失呀!前贤一再之嘱咐:文练乃正宗。舍此之修炼

皆不能与道洽合,便是俗学旁门,难窥圣境矣!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是中和之道,以养真元之气为主、为根本,方可使自身内

清虚而外脱换,达到一身空灵之境。就以攻防而论,也只是顺势借力而用之。即以顺随法

的以柔用刚一法,而应他人万拳之变化,自然恰机得当,也永无失处,本不繁杂。故练而

得道者言:“十年练拳,十年养气”。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就健康而言,生机勃勃

,自然能长寿。就攻防而说,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也是生生不已,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功

夫。此乃从健康、技击,并行不悖而立说。

                                                  

  真正“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则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达人事,权宜策略

,成竹在胸。往小处说:有具备筹策、规划、管理事物的能力和才干。往大处说:可以赞

育天地生生之德,参透天机,皆可用于造化生机。其德无量矣!

  故曰: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以养真元之气为主、为根本,直至真息圆满,自然百

慧从生。自己小可经纶,大可赞育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此乃借天地间的浩

然之气,直养万物的好生之生生之德。以喻人身内真气,亦可直养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

似浩然之气具备好生的生生之德。修养真气,不单可使自身生机之自然环境、状况极佳,

具备良好的攻防艺境,还可开慧益智,可使自身具备筹策、规划、管理事物的能力和才干

。具备经天纬地之才以普济天下。这也与浩然之气,塞于天地之间,直养万物一样。可知

,前贤将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一事,视为健康、技击、增长智慧、获得才能的一门专修

学问来看待。这一点,值得我们今人学习。现今之人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有没有这样

的认识?及认识的高度与古人同否?真值得探讨一番,这也是继承、发扬太极拳术攻防之

道的一方面之主要课题。

  经中所言“真息圆满”,何谓真息?何谓圆满?此乃内功修炼法中的术语。真息者,

乃真人之呼吸,即真气呼吸法,非指口鼻呼吸也。真气在体内运行,有升降涨渺之景象。

故定为“升渺为吸,降涨为呼”。真气以此而运行是名真人呼吸法,简名真息。圆满,是

说炼神还虚,慧开道通的光明境,是为功德圆满。真息圆满,是说内功修炼的“无为者,

大周天也。盖火候行于真人呼吸处。”此处本无呼吸,自无呼吸而权用为有呼吸,以交合

神炁。神炁合一,而至一身无处不能真气呼吸,便是手战之道的真息圆满。此即“挨着何

处何处发的太极功夫艺境”。“周身光芒不断”亦是。故我只从手战之道而论,不从炼丹

而言之。丹道的真息圆满另有其说。两者不可混矣!

  而内功修炼法中说“火候”,火候本只寓一气之进退的节奏,非有他也。故说:火候

者,即真息。如以火候而言,有真火、武火、文火之区别。真火者,含文武火,文武火正

确即真火。真火之妙在人,若用意紧则火燥,用意缓则火寒。勿忘勿助,非有定则,实有

物候。犹最怕意散,不升不降。

  以修炼内气而言:凝神入气穴,乃武火也;凝神照气穴,乃文火也。这样,就知道:

勿忘者,乃凝神入气穴,本具刚决武火之侯。不如此,安能有常于若存之景!如妄者,必

意紧而火燥也。勿助者,乃凝神照气穴。非如此哪有至柔的文火之功,安得依行不断之象

!文武火侯,皆本生机之自然者也,故在练、用之时,用意紧助火燥,乃妄加人力而助之

,必发之病也;用意缓则火寒,乃忘也,意散也,必生之病也。可知,修炼内气生成、运

行、至用,都要勿忘勿助,顺其自然,也在人自己之把握。而此把握是神为、非人力也。

神为者,中和之道。人力者,忘者、助者、妄者之义尔。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功、外功、内外合一,及其至用,果能明道,时时处处以

柔用刚,不计算何时能成功就是“有意练功,无心求功,则功自出”。这样修炼,就是不

先物为的“无为”之修,就是神为而非人力了。

  能很平常地运行“无息”的武火之力,即内有真气,其象若存,固然不入顽空之境。

神气合一,明而不昧,自然没有昏迷沉浊之偏的症候,必然是中正安和温柔儒雅之象。

  至达到乐行修炼而不预期达到什么艺境、什么果报,亦是无为之修。亦算是非人力之

所有为。无己之欲、唯道适从,即无为也。

  以其呼用略照吸用。此句乃说真气呼吸法与口鼻呼吸法的名实区别之处。口鼻呼吸法

,以吸入天气,呼出浊气,定名呼吸。其呼则升、吸则降。其乃呼升吸降,是名后天呼吸

法。而真气呼吸法,是自身内的真气升降运行往来说,纯是精气之运行,而借呼吸以定名

。故曰:真气呼吸。就其真气运行以定呼吸之实。乃呼降吸升。故经文指明:真人呼吸法

的“呼”用,略照着后天口鼻呼吸法的“吸”用。由此可知,先天真气呼吸法,是“吸升

呼降”了。用于攻防较技中,就成了“吸提呼放”的法式了。

  全妄者,应是“勿忘勿助”。文火者,应是“真火者”。

  此句是说: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纯任生机之自然、勿忘勿助,文武火适时而行,适

机而止,行止于至善,乃真火候之功,一身内外怎么会有“着相,燥妄”之失和之处。

  故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内炼之静功、外练之武技者,皆当把握住文武火候,皆当

符合真火之功,是以此行为准则的。即行中和之道,方能有所成就。而终至“浑元归一”

之道境的。

11、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中庸万古传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
气欲足兮精为本,神光无滞天地春。
四肢鼓荡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

        此歌诀根据声律格调的韵味,并非是一首七言八句的律诗体歌诀。而应该是两首

七言四句的七绝歌诀。可能是传抄时的笔误造成的,故此予以更正之。

    前面论述了“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也”的文练法。乃修炼太极拳术攻

防之道的传统、正统、正宗之方法、准则。是君子执君一民二的道法长之修炼,并反复叮

咛,惟执此而能功成。

  此又谈明:糊涂练法、武练法、横练法的弊端之实质。并将此三法称为“故戕贼成者

,终难深造乎道”。何为“戕贼”?戕者,残害之谓;贼者,邪也。完整地说,就是以残

害自身生机之自然的修炼方法,皆为邪法也。为何如此之说?自古相传,一脉承之,正统

的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乃文体成,武用精、静炼体、动练用,以浑元虚无之体,以生一而

三元之玄机妙用,乃尊无生妙有之义。就其运用之法则,亦是顺势借力成规矩,崇尚意气

君来骨肉臣的尚德之大仁大义之勇,得此者是为真勇武。即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

能。

  然而,历来就有不明其宗旨、不知运用之法则,不晓以听探用顺化之机理,“以柔用

刚”之技术方法。而逞己之私欲,筋努骨突、尚血气用横力,背道而驰,明为修炼,实为

戕贼而成,此乃小人之修。即崇尚后天有为之力法,故道法消。而危害生机之自然,即残

害自身生机,造成疾病缠身,甚至危及寿命。就前面所说的糊涂练法、武练法、横练法,

皆是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程度上的“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即终不得修炼的正果福

报。反而以报身应接其祸之降临,实可悲也。
“绵长者久必显达”,其意深邃,以前人之论述的精义证之,其曰:
“武事,外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

,实有心之柔软也”。内要含蓄坚刚而不外施,终柔软而应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

化为无有矣!神明艺境,化境之极也“!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下乘武事解》

此乃“绵长者”练、用之精髓,久必显达。达此化境之极,乃神明艺境,功夫艺境至此,

是谓之显达。

  然修炼者众,有过急者,乃指心性过急,练过急,执一点攻防招法的表面之技,急急

练,经过一年半载,小获攻防之能,亦是以强凌弱,虽小有获胜之率,此乃锐进之人,自

以为得意。谁知,此乃后天尚气用力有为之法。虽然表象上看疾锐之进,然不修炼,恐怕

存在退步迅速之危机。老子曰:“暴风骤雨不终朝,天地尚不能长久,何况人乎”?修炼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崇尚后天有为力法,虽有近期之小效,然一不修炼则会迅速退去,况以

此法持续三年以上者,多受害生机自然之苦,疾病痛苦缠身,乃得不偿失之举。现今此种

例证,俯首即拾,真可谓举不胜举。现今习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者,何不引以为鉴。此乃拜

师学艺“敬其师,不贵其资,虽智大迷”的愚蠢行为造成的。

  修炼之过急者,弊病百端,已经论明。而修炼太缓则疏,未免有作辍之情。修炼太极

拳术攻防之道虽不能速成,亦不能太缓。应是每日按法修炼、精心体会,粗事细磨之事。

其中旨趣横生,品味不绝,是一种享受。精神的、身体的、攻防艺境的收获,都是难以描

述言知的。此种正确的修炼,就是一种动力。是是正确修炼方法培养成的修炼之乐趣。如

果各种修炼的进阶缓慢,每日重复着同样练法,即守一法死,失去了其中之趣味,就会疏

于修炼,最终就会中断修炼了。出现修炼中断的原因,皆由进程太缓所致。此乃“理不明

,法不清,盲目修炼者之弊病。不知转法进阶之顺序所致。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即不能过急的锐利进取,恐多退速之虞;又不能太缓则疏,

未免有作辍之情况发生。究竟二者应如何把握,达到修炼之事不疾不缓而能适度进阶,以

历诸境而最终功德圆满呢?其在诗中言明,就只好逐句阐释其诗中精髓,方能知之。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即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一事,外尊天道而行,内顺生机之自然而练,具体日程

的修炼内容之安排,即前面所言的午前练外形。午后静休守中,前半夜修炼内功。这样的

安排,即有内外功法的练习之事,又有足够的休息养气、养神的时间,既不疾劳又不缓逸

。千万不要心血来潮,即兴逞欢狂练。

                                                                                

                                                         
        修炼时亦不尚血气,不用横力而纯自然先天之力而练。一不过劳,二可体认其中

妙趣。如修炼时间过长,自会产生疲倦。属于一暴十寒,本就得不偿失了。就是静练功法

,也不能时间过长。如现今有练站桩功法的,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都属练功不当。过于劳

役之苦,反而耽误功夫的升华。练功本是“心领体会”的事。心往何处想,身体就会自然

做对了。只要外形能够放松,自身不紧张,经过几次调整就基本上做对了。因为一般攻防

招法都没有高难度的动作。只要身体会做了,就是熟练了。熟练了再求变化,积少成多,

只要顺随对手变化,持“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便可渐渐入门了。开始修炼实用变化,

千万不要想着打人,只求对手打不着自己,也就抓住练用的要领了。只有这样务以意会,

法以神传的渐悟之修炼,才能逐渐升华。而每次修炼1个多小时要休息半个小时认真思考总

结,深刻的领会,提出新的可行的目标,然后再练。目的在于理解,这样领会、理解的练

而身体自会产生系列变化的能力。此乃我多年修炼的心得体会。这样修炼兴趣高,每次练

后都有新的认识、领会和理解,身体适用的范围广泛,攻防能力再不知不觉中自然就会加

强了。

中庸万古传心法

  中庸之道,就是中和之道。即“无过不及,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在修炼一事,又

有“知、止、定、静、安、虑、得”七妙法门。对于任何事物,先要“知”,根据知而“

止”于此处,止于此处久也谓之“定”。定则能“静”,静无不应则“安”,安排得当则

“虑”,滤其糟粕则能“得”其精华。无事不是起于知,终于得。故《大学》中言:“物

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由始至终及诸种练

、用之法的始至终,亦未出此七妙法门和这段论述,以上总归为“心法”。

中以庸行戒律清

  中和之道,就是平常人皆能做到的。庸,平常也。平常的所作所为之阴阳不偏不倚,无

过不及,就是中和之道。此中庸的戒律,算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无难理解之处。

气欲足兮精为本

        要想真气充足,真气生于精,炼精化气,故精乃真气之根本。故固精、聚精会神

自能化生真气。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首在炼气。炼气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

。能知此者,按法修炼就可以了。此乃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根本所在。
神光无滞天地春

  气足则神充,神充气足则质而弥光。即眼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浑光普照,神

采奕奕。身内纯阳之气立定,众阴邪退尽,体内万物生气勃勃,亦如明媚之春光,一派温

柔和缓安泰之景象。自是虚灵妙境,此乃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正果,必得福报。
四肢鼓荡皆符道

  满身空灵,内气腾挪。下之步法、中之身法、上之手法,步法进退鼓荡之势,身法腹

内松静气腾然的鼓荡变化之势,手法攻防亦成鼓荡之势,此乃纯先天自然之力所成。故时

时刻刻符合攻防之道的法则。
力量增加要日新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到懂劲以后。一天一个体会,每天都有新的体验。此乃进入

日日新的境界了。大成艺境的神化之功,指日可待。力量增加,并非后天有为力法之“力

量”。而是指“先天自然之力”的运用能力增加了。通读《剑经》前后文之意旨,也就可

以明白了。其言“在神为非人力也”就会分辨得更清楚了。

  综观“歌诀”之精义,修炼要执“中庸”之道,才是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正统。

故在修炼、应用,时时刻刻都要以“中庸”的戒律约束自己。都要以“中庸”所传心法启

发自己。才不会偏执、执偏。就不会产生“过和不及”所造成的弊病。这才是歌诀中所体

现的练、用之精神,及其宗旨。

        12、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只因

原手抄谱的文义不全,为补全经文,这两个括弧内的语言为我所加。

        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神以知来,智以藏往。柔行气、刚落点,以柔用刚之技术方

法的攻防变化灵巧至极,能不胜人吗?所以说:智以藏往的功夫,乃从实实在在的修炼,

实践的体验中得来的。刚是从柔软至极中生化出来的,即以柔用刚之机制技法,灵是从虚

空中生化而来。天地间,最灵最妙、大作用,俱由虚空而起。《中庸》所谓“中”,硃子

所谓“虚灵”,皆是也。人体亦如小天地,而灵最妙,大作用,亦是俱由虚空而起。正《

中庸》之谓“中”,硃子所谓“虚灵”。所以说:灵从虚空中生化而来。快应从“以柔用

刚”之技术方法的真知体认中生化而来。不知则盲动、妄动。真知,乃从体认中来。无“

体”则无“用”,真知则动静恰到是处,则曰快。应无不当,则曰快。故知:快从真知体

会中来。俗话说:“熟能生巧”,熟练“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则知省时省力省事。则

巧生。巧者,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灵便敏捷机妙至效之简说也。

  于此可知:手战攻防的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不灵巧则不能化敌之击,乘敌之虚而进

击。无智则不知如何柔化进击。无刚则虽能进去而击,却发不得人出,不能至胜。故神智

、刚柔、灵巧,全具备时方可与敌一战。然神为一身之主,神全则其它诸项皆备矣!

  故有:“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红光,体有元光,方可使敌一见而生畏怯之心”。的

说法。此乃修炼功夫至上者也。目有神光则知,身有红光则柔,体有元光则刚。神知则能

“以柔用刚”致“至巧至妙”矣!

  目有神光,眼乃心之窗,心藏神。故神足之光芒由目而显,故曰目有神光。即曰目有

神光,足以照远出威,知微见著,一方面知敌来意,见其短长,乃审时度势清晰无误,扑

捉战机自然百无一失。一方面胜敌以攻心为上。目有青苍之神光四射,照远出威,神光威

力足可摄敌胆、惊敌心,而使敌手心惊胆怯,不战而其自败矣!故战乱敌非具神光不能胜

之,不虚发也!

  身有灵光。灵光乃红光缭绕于身。说明外形已至空灵之圣境,故灵光呈现。攻防之道

,双方角斗,利在速胜。无故拖延,百害丛生,乃兵家之大忌。与劲敌交手,更应速取胜

为佳。乃只有“身有灵光”者,才能疾胜劲敌。即一触即发而胜之。灵光者,虚灵至极,

故能一触即发而胜人。

  体有元光,元光者,元气之灵光。刚健之纯,乃体外黄光闪烁。元光者,乃精足气满

刚健之纯之象也。精足不思食,气足不知疲,神足不思睡。故元光者,可临大阵之战而能

耐久战不疲,而又越战越勇猛异常。

  以徒手搏击而言,能达目有神光,身有红光缭绕,体有元光闪烁,三光具全,是内外

功德圆满之象,可谓毫无欠缺了。一身辉光普照,可谓之无隙可乘了。惟见其目中、身象

、手上,更有一番稳如泰山之势,动则如龙之灵,快则似虎之准。虽神志安详,其威风不

抖自呈,足使人畏。其功之绝妙,对手一动便得对手之过失而即胜之。非得道者,安有此

绝世之功夫。

  目有神光,神明艺境;身有红光,外形空虚通灵之象;体有元光,元气充足,诚之至

也。神、气、形,三者浑元归一之体,一而三之元玄之用。体用功德圆满。手战之道的学

力至此,及至绝学无忧之境,乃可称为是个“练家”了。方不愧以“练家”自居了。因其

有功夫之实,故名与实相符,故无愧矣!其练家之名与实,可令后世之人,大慨见其实学

,也应神往、而又警惕了。之所以留芳千古,因后世之人,神往其实学之艺境,而又警惕

自己修炼莫负前人之留意。而闻其名便生怯惧之心,因实际功德艺境可称其名,后世之人

常恐不及也。故能威感不断影响着后人,激励着后人奋发图强也。不战而能屈人之兵,真

师也。

        13、古之将帅,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古之将帅

,演战无不胜之术者,非勇猛恃强也。以其训练精细,骁勇善战,故百战无敌,称名于世

,谁敢轻视呀?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欲达战无不胜之术者,亦必以其训练出以柔用刚

之技术方法精细,方可百战无敌也。何谓之训练精细?即此经文所详述的“三一一三”之

宗旨、法则内容,全部精通而功德圆满,辉光普照的神明艺境,便是。不能达此便有功德

缺欠之处。即“内道外德谓之全,百术万灵自不全”故知: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在于至

德神全的道通德全,不在于术尔。

        14、海底:此处乃指内气由腰降致尾闾到会阴穴上升到气海丹田中。下一句之海

底,是指内气从丹田又降落到会阴穴了。会阴穴又名:壶底。因有“弄壶中之日月,搏手

上之阴阳”的说法而得名。会阴穴,乃内气上下运行的必经之要道隘口。(待续)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文)
        15、莲花净之意:莲花净,内功心法中有“莲花童子功”的修炼法式,内可成此

景象。又有火里种金莲的的功法。

        此“夫行走之间”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接上文的六字诀之功法,在行功意走

之间要随功所行到之处,还要有“清、净、定”三字功法融于其中。

        如:提字诀的内气由双足踝升提至泥丸时,要有“清”字诀,存神泥丸,如水清

月朗、风轻日暖之念。效果更佳。此即“元神朗照巅顶”的说法。又是“西山悬磬,海阔

天空”之精义。

        润字诀的内气降至脐中少停,要用“净”字诀的一气到脐,思看取莲花净之意。

莲花本出淤泥而不染,乃洁净之品。故思看莲花取净之意。练功者,守身如玉,亦取玉之

洁净。古有“涤除玄览,能无尘乎”?即“净”之意。净无杂质则精纯。但静则能净,古

有“静之徐清”一说。而此以“净”论“静”之精义。即静则净矣。

        妙字诀,内气至气海海底多住。要用定字诀。一气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稳,

外边诱惑难于干扰了。自觉有如松之茂盛,如秋日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此乃

“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情景,“弄壶中之日月”的结晶,定则景象万千,此情此景,如历

仙境,一尘不染、一念不生、精、气、神、形,坚固如钢,柔软如絮,坚融一体,成于此

中,此乃养之成,非练之成。正是“精于练者,善于养”。以养为练者,乃此功诀所述之

意尔。再精气神形合而为一,即工字诀中的至膝胫达涌泉,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

无碍,全体透空;无停,一气不停,一念不住,无所思、无所想,只住此情此景之中。又

是“定”字诀之功夫,久则“神光聚明”,全体通明。

        由此可知:以气为念的意练桩功之法,甜蜜蜜之精义,于此可知矣!此乃内功六

字诀再结合“静、清、定”三字诀之妙义尔。

  一是随时散步行走之间,也可用“静、清、定”三字诀来练功。有云:“百练不如一

走,百走不如一站”。如果在练、走、站的练法中,皆能运用此三字诀,则不是更好吗!

今以走而言,在走时,存想神居泥丸,则虽然在走着,自身内亦如水清月朗,风轻日暖,

定于此情此景之中,自得元神照巅顶之功。如果在行走中,一气到脐,用静定诀,思念看

取莲花,自然有净之意。如秋阳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的不练自练,以养精气神

形的坚融之功德了。在行走中,再合精气神形而为一,自泥丸一想涌泉,自然全体透空,

气行无碍,气自不停变化,久则神光聚而明也。
                           
                                                        

        一如桩功之修。所得无异也。推而广之,以此“清、静、定”三字诀,揉合于练

法中,练套路、练单等诸练法中,所得艺境是相同的、一样的。于此可知:练功之形式,

不在于是站、走、练,关键是否有此内功法,及“清、静、定”三字诀中所述内容之修。

如果没有内气运行和清、静、定三字诀之内容,就是站桩也不会有所获得。如练法不对,

落入空境,则成顽空,是名“枯桩”;如果欲妄之心不绝,凡想凡念,则多妄动,已入歧

途;再有欲望不止,私念为患,难免不入魔境矣!由此论而知:习练太极拳术攻防之道,

要拜明师,无明师指导引渡,不知径矣。还要知道明理,按法而修,方得浑元虚无之妙境

,才有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本是灭己欲,唯道适从之事。故不

能以私欲度之而妄为,期盼能成功者,绝无此理。因有一己之私欲,便生“贪、邪、巧、

吝”之四病。简论之如下:

  贪:犯之者,乃沽名钓誉,习得雕虫小技,籍以人前夸耀,沽名一时,貌似功能盖世

,最终手眼身法步,不见章法;肩肘腕胯膝,不得功夫,自认为通,其实样样稀松。此种

人可笑亦可怜,此其一也。

  邪:邪者,不入正道,功乎弊端。踏入歧途,盲从瞎练,想入非非,狂妄自大,不求

实学,竟抱幻想:一指可伤人命,半日就可登峰造极。招惹事端,无是生非,谎言实事,

颠倒本末,故多积怨成仇,反伤生害病,整日忧心忡忡,无片刻之安宁。此其二也。

  巧:指的是奸巧者,独裁自专,一味占便宜、取捷径,学些零零碎碎,不能一而贯之

,反觉为美。孰不知:“美之为美,斯不美矣”!“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不知“君子行

无为之事,尚不言之教”的道理,反而投机取巧,结果一无所成,什么也不是,落得跟着

别人跑,自成个混混儿。不知天文,不晓地理,不通人情世故,完全一个习武中的“瘪三

”。只能惹人一笑而已。此其三也。

  吝:不肯用功曰吝,用功不用心思曰吝。不勤练、不勤思、不明道、不知理、不懂法

,皆曰吝。此种“吝”人,对于名声,向来贪得无厌。明明于拳学无知,反要神秘而摆阔

,还要愿为人师者造场面、捏事实,结果: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做些欺人而自欺的事而已

。大损自己功德而已。于人于己皆不利,此其病之四也。

  凡习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犯此四病中之一者,皆不知艺为珍宝。仁人珍之宝之以自享

用。彼匪人之所畏惧者,此也。故喜好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能知

其中“恶习弊病而不为之者”方是最可贵的。是真修炼者,必具超人之功夫。其处事练达

,为人温文尔雅,必能逢凶化吉,趋福避祸,自无是非之言行。乃具大功德者,如其问世

立言,必以利他为己任,不以名利而能改之。剖析已明,再阐诀言之精髓妙义。

        16、气愈下兮身愈轻,神居上兮心生灵。精常固兮法术行,形自空兮玄妙通: 气

无上下内外,经云:“其下不昧,其上不徼;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此言气之体也。至

柔而纯刚,是言其体象,其至用之性也。而此诀言“气下”,乃在“外形”而说上下也。

此气即真气,其下则体空,故身轻,而此轻,亦应有“清”之意。此乃言说“六字诀”的

“引气下行”之妙用。即“下到外形”中之为下。乃从全部修炼的角度立言的。

    即存神泥丸,乃言“提”字法之妙用。俗云:“精神要提的起”、“提提神”。都说

明神要提,才具其妙用。一气灵明不昧,谓之神。正是“神居泥丸”,“一神朗照巅顶”

的“西山悬磬”之景象。自然居高临下,明而灵通。所谓“站得高,看得远”即此妙旨。

古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说的是高明之意思。所谓之天神:天者为上,

上而又高,神所居之,乃指人之神在头中。头乃诸阳之首,阳者气也,气之首领,谓之神

。古云:一气灵明不昧者,谓之神。心藏神,然只有神居头中,心方灵明。又居一身之中

则体轻灵。

        气依神,神依气。虽真气流行周身,然其归宿,乃丹田气海。固守丹田:即工字

诀之至下丹田停住之旨,乃固精之法。肾藏精,肾之神,志也。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

。故固精则肾之功能健全。既有刚健之勇,又能技巧变化之谋化。乃以柔用刚是谓之法术

行。

        此乃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无碍无停,久则神光聚也。全体透空之象,外

形不空,真气不通透。全体透空,真气通透,久则神光聚,则外形内感通灵可致玄妙之境

。即外形具有内顺内劲之用。又具有外顺他人拳势之能,具有内顺外从之功能,可谓之玄

妙了。即通玄入妙的功能,只有外形全体透空之境界时,通玄入妙的功能具全。

        而外形之所以能全体透空,是真气在体内运行周流,乾之体健全完善之所至。即

修炼内功的洗髓所致的外脱换之易筋骨。功有内气运行,效在外形脱胎换骨。此即“真形

合真象”的“体太一”之太极艺境。故曰:“练拳始练气,练气要首在存神。存神之始功

,根于固精”。实乃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而炼神还虚是言说“神还虚

空之体内”。虚空之体内就是全体透空。只有全体透空,才是精足气满神充功德完备之景

象,即拳诀所说的“真形合真象”之艺境。所以说形自空兮玄妙通。即交手较技通玄入妙

,神化之功,此境界方为其真。故知道外形之状态亦可表明其功夫艺境如何。

  此四句歌诀,实乃藏头诗,即“精气神形”,又寓藏尾“轻灵行通”。而“精气神形

”说的是自身修炼的内容;“轻灵行通”讲的是修炼后的功果状态;而中间嵌入的“身心

法玄”,又论的是“身心”二物,法于玄观。只有通过“无生有、有化无”之修炼,才能

具“浑合归一之体,具一而三之元玄之妙用”,此正是批讲“非浑于始,奚得其元之玄;

非元之大,无以显其浑之德。是浑元者,其即无生妙有也”。之精旨妙义的。可见此歌诀

精妙之极,将传统手战之道的“练、体、用”之因果关系、修炼法则、功法境界、系统过

程,基本全部纳入其中。无一缺欠,可谓周全。非亲身修炼、体认、证验,如何能成此诀

。可见前贤对传统手战之道的修炼求真,治学严谨,真乃后人之师也。学以至用,大匠之

学业也。

  外形坚固:乃言坚融的双重艺境。即外形至全体透空之时,其坚则破之而不开,撞之

而不散;融则周身一家,善变无形又无穷;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之能。此

两者乃外形的“钢者如柱,柔若绳束”之功夫。故简曰“外固”。为何不言“外强”?以

避免与崇尚后天有力之力法相混淆,故不用强,而用固。

        《易筋经》有言:“外强则内伤”。即外形聚劲力凝形或尚血气的肌肉爆发力,

称为外用强。此法在传统手战之道中称为“有为、人力、注血之力”等等,皆非先天自然

之力也。正是老子所云:以心使气曰强的不道早已之强。古人行文,将先天自然之力称为

“气力”,将崇尚后天有为力法称为“力气”。基本上是这样的。如内家拳法尚气力;外

家拳法尚力气。这样,习练传统手战之道者便可分辨清楚了。气力者,刚健也;力气者,

强壮也。习拳者,要刚健,不要强壮,此之谓也。

  外形的坚融,其根本原因在于内壮。即内气在体内健运不息,独立存在而不改所致。

内气乃精之所化,神者,乃气之所化。一气聚而为精,化而为神。精气神三者为内,内壮

者:精固、气足、神充,乃真壮者也,极至则光明。乃内真壮之景象。

  欲求内壮,心静为法,静则混者可以徐清。清净则神明,心静神安宁则自明。静者,

一念不生。清者,一尘不染。则净矣!皆内功修炼之法则。“降心为不为”,即静心。心

静之法,乃言说“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事的准则。即此文中所言“六字诀

、三字诀”之准则。唯依此中方法、准则,循序渐进而修,自然顿悟而进升有阶,终得正

果。

                                          

  修炼传统手战之道能艺高他人一筹,就要按部就班、层层递进、苦练精修,期可功成

艺就。本是一项系统修炼工程,由始至终,有根、有本、有末,本无捷径而言。故从心里

就不要寻觅捷径,实言修炼历程的“法分三修,游历三境,成功一也”。即“三一一三”

之旨义的。此乃嘱咐后人,修养健体,修炼至用。养体至中至正;练用至精至纯。哪有捷

径之言。只有至诚者方能得之。故又作诗诀以明之。

        17、工夫要在学愚鲁,神常生兮心如腐。不见不闻身形固,不动不牵意诚笃。何

非大效何非功,务远贪高徒自误: 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功、外功,内外合一之功夫

,喂手、盘较等系列过程中,要学习愚公移山的坚韧不拔之毅力,不怕困难之精神。难从

易处起,大从小处做,高从低处登,多从少处积,最终必能成功。此虽然看似笨拙,实乃

成功之捷径。

        此正是“诚之者”人道之行。莫要偷机取巧,偷机取巧实乃自欺、愚弄自己之事

,最终会一事无成。古人云:“诚于内,形于外”即诚心诚意之修炼,最终的神化之功定

会显达于外。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铁杵磨成针”全在精心励志之所为而能

成之。正是“工夫要在学愚鲁”的“愚”之精义。没有大志,只图小技者,又不可能成之

。又如何能此而修炼呢?

  上文只解了“愚”字之精义。而“鲁”字之精义,乃是鲁班的典故之借用。除鲁班的

对技术精益求精之外,尚有鲁班的借物创造之能力。如其上山采木,爬山时被茅草割破手

掌,鲜血流淌,鲁班不顾割肉流血之痛苦,而产生了为何小小茅草割破手掌之肉如此厉害

?原因何在?随手将茅草拔起仔细观察,原来茅草叶的边缘生些锯齿状的利刺,随一手拿

茅草用其倒刺向另一手拉去,轻轻一拽,茅草刺便有入肉割裂之感。鲁班悟到:如用铁片

做成齿状,便可锯断木头,可比用斧子砍断木头省材、省时、省力得多了。回去后便投入

制锯的实验,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修改,最后制成了第一把锯。果然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后来锯成为木工的得力工具了。学拳除了精心励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学习前人的宝贵经

验之外,还要有创建的悟性,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终于铸法之能。

  上述两种学习精神,综合观之,就是“功夫要在学愚鲁”之精义的深刻内涵。

        修炼内功者,心死神活。欲心死,元神活。元神活跃,以主修炼、攻防之事。欲

心不灭,道心不生,精神不真。人能无所畏惧,神明则见之真,真知则无所畏惧。无所畏

惧,因其神明,故能应无不当,故无所畏惧。此并非莽撞行事者可比。知止止者,是为神

明。神明,则君子有所不为,如君子不站危墙之下,是谓无所畏惧。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行止皆至善,是无所畏惧。行止皆至善,就是行于当行之时、之地;止于当止之时、之

地。无所畏惧者,则战无不胜,是谓之神明,神明缘于“心死”。此“神常生兮心如腐”

精练地概括了“道心、理心”和“凡心、欲心”的因果、本质之区别处,乃修炼太极拳术

攻防之道的基本法则。

        紫阳真人云:修炼一事,本无诀窍。乃是:

始于有作无人见,
及至无为众始知。
但信无为为要妙,
孰知有作是根基。

        此歌诀之言语正说明了“不见不闻身形固”之精义。正确的修炼之要妙,他人不

能见,亦不能知,外表征象与他人无异,实乃法无为而修,即始于有作之意。及至功成,

达到不先物为,能因物之所为的无为无不为艺境之时,众人才知道此艺境之精妙。精妙在

何处?法“无为”尔,既不与人争,天下莫与之能争尔。

        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巧妙自然,以柔用刚,不撄人之力的黏走相生,丝毫不差

,是我神、气、形三者浑化归一的功夫纯静自然、不妄动、无牵挂。是意气诚于内而实实

在在坚志不移的顺势借力之用,除此而不为也。意之精诚笃实于此,神化之功必得矣!
  
        具此攻防较技不撄人之力的顺其势、借其力,以柔用刚的黏走相生,化打合一的

神化之功,已见其真矣,何非需要大可赞育天地之效果,何非需要经纶之功德证验,就在

攻防较技中已经证验无误、效果无差了。见此小效,便知大功可成,大事可为之的能力了



        此一句总结,言明上五句所论内容,实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诚之者”之所

应为。不如此而修炼,而好高务远,见异思迁,一暴十寒,妄为妄动,投机取巧,有始无

终,不知本末、根由,犯者皆徒劳无功。自己耽误自己之举措。此正严厉地批评了贪、邪

、奸、巧、滑、吝等诸种不诚之修炼者的弊病之根源。习练者应引以为戒。唯道适从,不

逞私欲,乃谓之修炼。

        18、外佐以练之功,久则风从足下生: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攻防功夫艺境,

出奇拔萃本乎平常的中和之道的修炼。而至“以柔用刚”之用,其中本无神秘可言;出妙

至微是由于实实在在“唯道适从”地练,此中无有机巧可取。故古人云:“大匠诲人,蹈

以规矩,不能使人巧”。此乃至善之论呀!俗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修炼太极拳

术攻防之道开始必遵规守矩以正己,即“蒙以养正”,习惯成自然;然后要脱规矩,不拘

泥规矩,而不离规矩,出招用势之“以柔用刚”自合规矩;规矩为我所用,不能以规矩为

束缚自己之绳索。此乃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的始于必然,终归于自然的过程。即建体乃

必然,至用乃自然的修炼顺序之过程。

  且出手用招,疾如箭矢,快似闪电,迅雷不及掩耳。其要点,是能接天地之呼吸,方

至高超之妙境。接天地之呼吸,即天人合一、无外无我,无内无外的真人之无象无形之无

极艺境,即与太虚同体的境界。欲得接外呼吸,即接天地之呼吸,当先补内壳之三宝。即

固精、存神、炼气,使三宝浑化如一。即真气在体内独立存在而健运不息,则吸提呼放、

吸渺呼涨,任意自如,是谓内三宝精气神凝坚之候。则目光清活圆润,面见金色,乾阳在

中润泽,质而弥光,周身若绵,柔弱无骨,声音响中绵软,此为内三宝精气神的内足壮之

证验。加之外佐以练外形技击之功夫。久则风从足下生,此乃内真气呼吸与外天地之呼吸

接通之始象。

  据我练功之体会证验,即“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真人修炼之法:双足下涌泉穴开,如风气从足下进入体内上升至百会穴。百会穴开,气

从百会出,气出圆形外喷而降。再圆聚而从涌泉上升,形成内升外降的涡轮漩状,周流不

息。此谓接通天地之呼吸,形成极有气势如风之轮转旋涡之状态。继之,身如空桶一般悬

空而置,下口环形聚真气上升、上口环形散射喷出复而环形降下之气流状。继之,空桶亦

消失,自己身体全无,只有一气之运行,不知己之真气、外之天地之气,此时乃“肌肉若

一”之内在功夫景象的精义。

        19、时乎可与天地通气机,与仙人通言语,借日精月华以自补、合太极为一体、

内外合一:功到如此之境界,方可谓之“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所描述的内

景功夫之景象。在此时,方可言说“可与天地通气机,与仙人通言语”。“与天地通气机

”,即自身与天地信息相通。自身可与天地节气变化信息相通而能同步吻合。

        “与仙人通言语”,即自身可与元神通话。即自己与自己的元神通话。是修炼内

功达到一定境界之时,必然出现的现象。好象有人与自己说话,又不见其人。此即自己元

神与自己说话的现象,如自己无欲妄之心,求问练功升华之事,其答必应。如以欲妄之心

求问妄想之事,求问必答,照其做之,是谓入魔,必有伤害己身性命之忧。古人不知何由

,以与仙人语论之,今日辩明,应以道心视之。勿以欲妄之心对待之。此乃古人所言:“

见魔不魔,道法自升;不经魔炼,不知道生”的练功之精义。此之谓也。唐僧取经,虽遇

魔而不被魔迷,即为魔炼。经种种魔炼之后,脱得凡胎以入圣境,方能终成正果,亦此意

尔。

  借日精月华以自补:日精,阳也,月华,阴也。这时可以用阳精、阴精以调补自身阴

阳之偏了。

  合太极为一体:即身与太虚同体。至此,“内三宝精气神、外三宝筋骨皮”合一。此

一,乃“与太虚同体”的“肌肉若一”之“一”也。

        如以攻防的听探之良知和顺化之良能的“知能”来论,即知能统一。听探之知中

有顺化之能,顺化之能中有听探之知,虽合一而不乱,分不清是顺化、是听探,但两者相

互为用乃丝毫无差。此乃出手用招至快之要妙处。此段至用之妙论,即充分地体现了“听

探、顺化”的“一而二、二而一”的不二法门之精髓了。明此,可谓通达太极拳术攻防之

道的练与用了,可称之为行家里手了。(待续)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注释
(续上文)
        20、则人心日死,而至灰扬,道心日明,以至纯粹,则基乃固矣:尝思天下之物

,皆具灵气,何况人了。人为万物之灵,命立而后性理也就全都具备了。即人降之初,目

能视、耳能听、鼻能闻、口能食、皮肤能触。颜色、声音、香臭、冷热、轻沉、五味,皆

天然固有之良知之觉;其手舞足蹈与四肢身体动变之能,皆天然运动之良能。思及此,是

人孰无?因人性近而习相远,迷失固有。果能从生后识开之侯,即七八岁开始,窒息欲妄

,惩处忿怒,使七情、六欲永息无生,则人之凡俗心日死而至灰扬。要想还我固有的良知

、良能。非习武无以寻求运动之根由,非修文无以得知觉之本原。是乃运动而知觉也。即

内修精气神合一,外修筋骨皮合一,以灵神合内外而归一。道心明以至纯粹,则根基乃坚

固矣!

  然人修炼太极拳术攻防之道,之所以不易通之,乃心气不达、不通之过,故习者乃先

通心气为法。“气沉丹田德润身”是为初通心气之法。古人云:“心,乃七窍玲珑心”。

而此七窍被七壳所蒙蔽。故心之七窍不开,如心气通达七壳全开,则于太极拳术攻防之道

自能通之。只因心气不能冲破七壳以自通之。尤当得内功诀以通之,斯方可矣!俗云:“

一窍通则百窍通”此一窍者,乃心窍也。心窍通,则手战之道百法皆通之也。据古人所云

:“七窍玲珑心”,故此经文有此“七壳”之说。“七壳”之名曰:玄通、灵根、妙钥、

统真、通枢、涵神、洞幽,左辅元龙,右辅白虎。

  此所谓之“心”。非指具体心脏器官而言,乃指“道心”。心身一元的良知、良能的

中心之“心”。即口、眼、鼻、耳、舌、身、意、等根、枢,及终端功能所在。即各种功

能之根本中枢之地。不明此则不明“七壳”开通之法。开通“七壳”之法,即是“内功心

法”尔。修炼内功,以真气为念,以意为向导,意到气到心到神亦到。心逐气穿,七壳自

开,神能普照,气自周全,神自圆融,久而自然之能力生焉!七壳陆续地必然通开。手战

之道必能达神化之功的神明艺境。

                                                      
                                                                  
  内功心法,基本上乃“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三个步骤。然开七壳,本

经文中所列的“六字诀:提、催、灵、润、妙、工”和“三字诀:清、静、定”。都是非

常实用的功法。我亦在阐释七壳开的景象时,随后附有我之修炼的“内功心法”之名称,

已经证验有效。以明“内功心法”乃修炼内功方法尔。而此中方法,自古流传,数不胜数

,故不能说哪好哪不好,只有通过证验有效而无弊病者最佳。我是这样认识的,运用如何

,也全在练功者把握,悟性之明昧而分之。下面具体解析之。

        玄通壳开:
        壳者,两音,一为皮壳之壳,一为窍解。此七壳,未开时,乃以皮壳之壳而言,

如鸡蛋外硬皮名“鸡蛋壳”。已开后、壳破碎化无。则以“窍”名。故玄通壳开,亦可名

玄通窍开。七壳皆可以此而理解之。

  玄通壳:玄者,一指天,一指气,合指深邃之意。玄色黑,其象洞深。此“玄通”二

字,乃指自身内景如天之象,色黑,深邃无疆界,气沉丹田,真气自生,而出现“气升液

降”的景象,可为玄通壳开。此“玄”乃“有无相生”同存同在同出之名也。内气由会阴

或涌泉而升至百会,复由百会而降至会阴或涌泉,周而复始的循环往复,即是“子升午降

”之精义。此乃“身中之时”也,会阴为子,百会为午,此乃小“子午周天”法;涌泉为

子,百会为午,此乃大“子午周天”法。此正经文所言:“则甘露每夜子时升于泥丸,每

日午时,流贯周身,则皮肤鲜嫩”之精义。此夜升午降,非自然界之日夜尔,乃自身中之

日夜子午之日时说也

  内功心法:应在“无极天一生水桩法”,内气由双足踝至百会穴的升降涨渺同期运行

。日练两次,每次两小时,日收两次功,可收两粒,百日筑基,克以成之。一点清明者,

此也。

        灵根壳开:
        真气生则聚而生黍米粒。此即本条目所言:“则先天之精刻添一粒,日夜生九十

六粒,流走上下”。此乃自身觉知之内景象。有此景象,谓之“灵根窍开”。久则皮肤润

泽,生机勃勃,眼光清爽,永无生眦。眦者,眼屎。俗名“吃模糊”;也不会发热,肚腹

不会胀满,头脑不会昏眩、痴迷。此乃强身之效果。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

即数夜不眠,尚见其有倦怠之现象,面色黄而发亮,实自己不觉倦怠。可知是精满气足神

充的初俱之候。然此“先天之精,刻添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的说法是取梁武帝受佛教

影响推行印欧文化体系的九十六刻制而言说的,可知毕坤先生沿用此说。现今的一日九十

六刻制是清代以后,中国再次受印欧文化体系影响改行九十六刻制,今天的4刻/小时乘以

24小时/日等于96刻/日,就是从那时定下来的。实际上,古代以十二时辰的十二进制配地

,以百刻的十进位制配天,使人类生活、练功于天地交谐的时间场中,受场力影响而阴平

阳秘身体康泰,有很深的指导意义。

  拳诀云:“精养灵根气养神,万两黄金不与人”。灵根者,即灵性体之根,丹田也,

丹田不开,是名地户,又名坤户。开者称为天门。内功诀云:“死我地户生我门”。下者

坤户,上乃乾宫,此上下乃一地也。此乃按“上天下地”而言的“上下”也。未开者为地

户坤宫,已开者为天门乾宫。老子曰:“天门开合,能如雌乎?”即此天门乾宫也。也可

称为“玄窍”。灵性体所生之地也。此即经文所言:“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静无所见

”的初开之景象。经久修炼,便可内明。即经文所言:“一片通明九重天”,可从此玄窍

直通自然之天。即与太虚同体。便可与天地之气信息相通。借日精月华以补自身。道家言

:“不得此窍不为真”,即此窍也。

  内功心法应在:凝神照气穴功法:此乃文火温养法。工久即可开少腹丹田为玄窍,即

灵根窍。此乃地户变乾宫之法。即“灵根窍开”,不开此窍灵性体不全则不灵也,即不能

达虚灵妙境。即不能以天心为体,以元神为用尔。

        妙钥壳开:
        何为妙钥?即能开启生香的内窍,散发芳气的外窍之功法,称为玄妙的钥匙,简

称妙钥。关键在“阳和遍体”,乃真气独立,即正阳之气。“而立主宰”,乃一身之主宰

之物。能够“身活如绵”。但“心性含香”,乃是能够生香,散发芳香之气的根本诱导原

因。即有了纯阳之气也不可能发放香气,只有“心性含香”才能最终达到内有“心性含香

”,外能“芳气袭人”。也只有了这两条的体现,才能有“阳和遍体,而立主宰,身活如

绵,发招捷速”之兼有的效果。

  至于是如何之香味,据我之知,有檀香、兰香、茉莉花香、佛手香、桂花香、莲花香

等等数种,较为常现。乃练功的“生命化学反应”之产物。

  内功心法应在:无极地二生火桩法:日练两次,每次在两小时,日收两次功,冬春秋

炼之以火,夏季炼之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4

帖子15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