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用意不用力”,那是太极拳至少到“懂劲”阶段才做得到的

[复制链接]
414 0
白若淑 发表于 2019-7-21 09:21:18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的身体如同一个封闭的水容器,除了骨架支撑,里面还有压力,一般我只知道血压,却不知道血管外面还有液压与之平衡。血液靠心脏搏动运行,体液靠什么循环呢?两个:一个是呼吸产生的压力变化形成的动力,一个是肢体运动产生松紧张弛。由于体液的流动和循环与呼吸密切相关,所以称为“内气”。一般情况下,体液运行都是局部的,太极拳通过肢体的特殊锻炼,做到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把所有因素整合起来,呼吸、肢体运动和体液流动做到协调一致,就能够控制体内压力的变化和传递,以气运身。
"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这个问题复杂,但是它所依据的终极拳理是:太极拳以气运身,肌肉放松不用力,所以行拳基本关注三个因素:骨、筋(经)、气。骨头节节沉下去,关节就节节往上松开,内气就节节上行,反之亦然。原理就是“水往低处流”,注意,这个“低”不只是高低的低,主要是“低压”的低!身体哪里松开,体液(就是内气)就会往哪里流注,这就是太极拳“以气运身”的原理!这里面还得有一个因素,就是松紧相对,在骨架撑开的前提下,一边紧则另一边松!胸腹紧则腰背松,腰背挺则腹胸展,全身处处都是这样,无处不阴阳!把这个松紧和上面的起沉相结合,就是起沉开合了。
真正“用意不用力”,那是太极拳至少到“懂劲”阶段才做得到的,招熟、懂劲了,全身通透了,“气遍周身不稍滞”了,才可能做到“意与气合”:以意行气、意到气到、以气运身。简单讲就是举手投足行拳走架不是靠惯常的肌肉力量,靠的是内气的聚散开合,科学理解就是体内液体聚散、流动产生的压力变化来催动肢体的运动。这种运动方式不是我们的习惯所能理解和感悟的,所以叫做“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不用力是行气的必备条件,肌肉关节紧体液自然不能通流。从技击方面讲,“用意不用力”才能够意到身到,指哪打哪,高手对决瞬息之间不能去想身体的各个部位如何行动内气如何运行。所以拳论有云“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好比我们伸手去拿杯子,想拿就拿了,不会去考虑怎样把手伸出去。拳论讲的都是功成之后的东西,练不到往往理解不了
气就是组织液,聚起来就产生压强,叫做“抟气”。“抟气”入脊骨后再运走周身,此其一,其二,如果受到外力挤压,这个外力会在此其中以波的方式传递,拳家能够引导这个压力的传递,叫做引进落空。再转回来还给对方,叫做“合即出”,有句拳论讲得最好:“如皮燃火(引进落空)、如泉涌出(合即出)”。抟气走周身,能够感到明显的压力变化,气到就掤起来,气过就收缩。如果经络尚未打通,受到外力打击时,内气被挤压过这些不通之处,会沿经络路线挤压周围神经,有的地方会产生如同被电击的感觉。
太极拳与大多数内家拳的区别是“以气运身”“气遍周身不稍滞”。大多数内家拳内劲发于丹田,只有太极拳要气沉涌泉。气走末梢,过掌心脚底,走阴面:营气走手足三阴,卫气与之偕行走内侧肌肉骨膜,走螺旋;从末梢回腰背“敛入脊骨”,营气走三阳,卫气行外侧。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5

帖子117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