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传统武术门派中保留的只有刀枪剑棍 说说空手与器械

[复制链接]
917 4
使米绎 发表于 2018-10-31 20:34:09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空手与器械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鎲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这是在明清章回小说中对于十八般兵器最通常的说法。前四句为十六种兵器,拐子、流星各为一种。应该说,这些兵器都曾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但是在真实的传统武术门派中,所保留和传承的只是一部分,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刀枪剑棍”四种制样。

传统武术有不少门派,流传着以兵器化拳的说法。每一个传统武术门派的创立,都不是一朝一夕而成,中间必定经过反复地学习、实践、归纳、演变等洗炼,累积沉淀后形成一个较为独立和统一的技击理念的原型,再经过几代人不断地验证和取舍,最终才能结晶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与实战技巧。这是一个向内聚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实践论证,即实战。可以说,一个没有经受实战检验的门派,是没有生命的。在冷兵器时代,实战格斗不光是拳脚,更多的性命相搏是以兵器为手段。如何将拳学之法理与器械的运用联系起来,扩充并融合,是每一个门派形成过程中都曾面临的问题。纵观武术界,能够做到融拳械为一炉,使两者达到高度统一的门派的传承,屈指可数。

个人认为,绝大部分武术门派是先有动作,后有技击理念的。各种招式技术心得功法,经过几代人的磨练与增减,自然而然地会向一个核心理念靠拢。因此无论是长拳短打,拳脚器械,只要属于经过反复实践的同一传统门派,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动作的不同之处,一般是功法练法与用法的差异,变化的繁复而已。所以,根据不同门派的不同技击理念而保留的器械,应该带有其门派的特殊之处。

武术的根本目的是杀敌自保,而不论是空手还是使用兵器。纵观历史发展演变,兵器的使用自从人类出现争斗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的步伐而存在,这是远远早于武术意识形成的。战场上使用兵器在对敌杀伤方面的效率,是空手搏杀所不能相提并论的。但在日常操练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增强某些方面的锻炼,对于兵器格斗有着非常大的帮助。通过这些锻炼,可使原本不能达到的效果成为可行,一些需要依赖兵器来进行操练的情况能够通过空手等其他方式被有效地解决,并使我们可以针对兵器的一些不足进行改进。这些辅助的训练,逐渐成为了检验实战效果与反馈改进的手段,又可以大大增加兵器的使用效率。于是有些人便开始总结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格斗杀敌的潜能,并形成不同的训练方式,这便是武术门派出现的雏形。

如何在器械实用与空手训练之间平衡,是个很容易造成迷失的问题,唯一的标准是用实战检验,但这一标准往往又是束缚创新发展的枷锁。古时的器械除短兵刀剑之外,大都份量不轻,要将其运用自如、游刃有余,没有过人的力量、协调的身法、快速的攻防转换是无法可想的。同时,器械使用中最常见的劈扎格扫,都需要相当的速度和爆发力。熟练掌握时间、距离、节奏等等临战因素,也是实战格斗需要重点研究的方面。基于所有这些要求,如果一开始就用兵器进行训练,往往事倍功半。没有力量,则其他一切等都是空谈;没有身法,攻防中间会出现致命的空档,让敌人有机可乘;没有速度,什么攻击都不会对对方造成威胁,无法对身披甲胄的敌人造成伤害。没有亲临体验,则不可能直面自己的缺点,更无法提高自己的格斗层次。

拳术的本质,是以拳脚及身体各部作为攻击手段,利用步法、身法,结合临敌的距离方位、攻防时差等一系列因素综合而成的搏击方式。器械的运用,绝大多数是以手臂为连接传输方式,同样也是需要结合其他方面。搏斗中的情况瞬息万变,一个习武者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排打或掌指关节的训练,裸拳的杀伤力很多情况下是可以造成对方严重伤害,甚至是致命的。与刀剑类似,挨上一下就丧失战斗力的可能性很大。即使没有倒下,也会使对方闷愣,此时第二第三下也已经到了。因此不论是空手还是持械,都不是拳台上持久战的模式。真正的会家子的动手,双方往往一眨眼之间就分出了胜负。这中间如何尽量做到立于不败之地,需要平时多流汗多揣摩多实作,完全得益于训练方法。交手的瞬间,是无暇考虑的。

虽说兵器是手臂的延长,但真正的实战器械,一般都不轻。在将其灵活运用之前,先要能有效地控制兵器,而不能受兵器所制。对于一般人而言,一把配重好的一斤半的单刀,如果光靠手腕力量,舞花三十个就软绵了,更不用谈其他刀法练习。如何才能省力并且准确地控制刀呢?其一是腰力。腰部是人体最粗壮的环节,也是中盘根节所在,其耐力和爆发力远非手臂可比。训练时感觉将器械挂在腰上,身体在运刀,而手臂只是起杠杆练动的效果而已。快近刀点时,靠肘腕翻转拖带来校正准头。变势相同,刀是顺过来的,而非硬翻硬拧。这里的势,便是用腰带刀的效果。

其二是走位。格斗中人是在动的,靠步法变化来调整身法结构,形成攻防转换。相对于空手搏击而言,武器的长度和重量使得上身的移动和变化有所迟滞,加之武器的致命性,在械斗时更要注意步法使用的重要性。只有在出击时上身才有明显的动作,若一击不中,将会非常危险,所以要靠步法和身法来保证。而且,不同武器的攻防距离有所不同,短对长要贴身,长对短要拦稍,这些都是通过步子来调节。因此,不同门派拳术中的步法,往往大相径庭,原因便是步械合一。

无论是腰力还是走位,讲的都是中下盘的功夫。从器械格斗的角度而言,由于其一击必杀的特点,就中下盘的要求,相对于灵活性而言,更重要的是直接性。任何人一旦被对方武器击中,都会由于剧烈地疼痛造成紧张和惊恐,形成动作变形,反应变慢,甚至丧失战斗力。因此,出击时的有效、直接、稳定、突然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专门训练,达到高度统一,进退一体的效果。这也是传统武术讲究腰马功夫的原因之一。

如同空手搏击一样,器械格斗也有预备架式。例如,枪术中的托枪式、剑术中的提撩式,刀术中的拦门式等等。如果将这些动作中的器械去掉,只保留人的动作姿势,往往就是我们在拳术中常见的桩功或基本单操。举例来说,形意拳的三体式,便是后手托枪柄,前手定枪尖的动作。螳螂拳中的玉女绣花和顺手牵羊,分别就是其双手剑中的封字诀和合字诀。开门八极拳中迎门铁扇,就是提柳刀中醉汉靠柱的动作。大部分的器械动作,都可以在拳术中找到发力和架构的原型。有趣的是,拳术动作的使用一般与器械中对应动作的使用有很大的不同。拳中更多的是讲打和发,而器械中则注重蓄和变,从中也可看出两种格斗的不同风格。

最后说一下器械的劲力与拳的联系。前文已提及,由于器械的致命性和重量长度的原因,除了出击之外,其余动作几乎都是合于身法,以便容易转换与控制。换而言之,就是一种力求攻防一体的动作组合。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主动进攻,还是防守反击,或者诱敌深入,在敌我双方兵器接触时,都要求能够形成压迫牵制对方的态势。这样一来,我既可确保自身安全,又可控制对方身形,进行攻击,起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也就是说,器械格斗特别强调用兵器去压制,使得兵器成为自身的全部。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能将自身的劲力传到所持的器械上,既不能死板顶牛,也不能只有一下效果而已,要能绵劲不断,尖锋指人神意之所在。伤其神,破其志,乱其心,即为我所制。这种劲,集缠带粘压逼贴于一体,只有通过拳术的训练才能有体会。一些传统拳术在操拳时,对于身意结合方面很讲究,例如,郝家螳螂拳就专门要求身法突变中劲里的连续,大成拳更是要求大动如微动的感觉。因此,基本功法对于劲力的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或者说,只有明白了身法劲力,才能真正做到为我所用,制人而不为人制。

拳术与器械,共享一理,共用一法。拳术好比煅打,器械好比淬火。煅打筑其筋骨、疏其脉络,淬火塑其基架、利其锋芒。若筋条已成,虽钝却犹可伤人。若只求锋刃,虽利却亦易断毁。两者只有反复融合淬取,才能精益求精。大成拳祖师王芗斋在其著作《大成拳论》中曾说“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传统武术界也有句话:“拳成兵器就,拳不成兵器救,兵器不成拳来凑”。两种说法,都直接表明了拳术与器械的主次关系,是器械练习时武者的指路明灯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精彩评论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ccccxxxx 发表于 2018-11-13 15:45:21 | 只看该作者
武术讲究刚柔、虚实、动静、急缓、吞吐、沉浮,这些在剑法中都有体现。剑术其实是一种全能型的武术,学好了剑,身法、步法、手法、意念就都灵活了。这就是剑在武术界享有至高地位的缘故,并不是说剑的实战性有多强。我是不会使剑,因为我的身体素质上有短板。
板凳
糕唠剌 发表于 2018-11-19 08:29:29 |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的理解也同楼主转的帖子观点相同~拳术只是为了兵器服务的基础~对于拳成兵器就~是不是也可理解为拳术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器械的学习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地板
gd910726 发表于 2018-11-19 18:13:54 | 只看该作者
行剑的身剑合一分两步,身随剑走进而剑随身走,我以前也认为这是递进的关系,后来又有新的体会,两者本就是一个状态:身剑合一(也称人剑合一),既然都合一了,就不该再分两步,实操中应该看具体情况随时转换的,当然达到身剑合一的过程肯定是有身先随剑再让剑随身的递进关系
5#
弥蛇 发表于 2018-11-20 18:45:14 | 只看该作者
请教一下前辈,腰功怎么练,本人学完短棍,想练长棍和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2

帖子3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